|
和陶神釋 / 作者:蘇軾 |
二子本無我,其初因物著。
豈惟老變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長托附。
莫從老君言,亦莫用佛語。
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
甚欲隨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盡,未易逃諸數。
平生逐兒戲,處處余作具。
所至人聚觀,指目生毀譽。
如今一弄火,好惡都焚去。
既無負載勞,又無寇攘懼。
仲尼晚乃覺,天下何思慮。
|
|
和陶神釋解釋:
《和陶神釋》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二子本無我,其初因物著。
豈惟老變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長托附。
莫從老君言,亦莫用佛語。
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
甚欲隨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盡,未易逃諸數。
平生逐兒戲,處處余作具。
所至人聚觀,指目生毀譽。
如今一弄火,好惡都焚去。
既無負載勞,又無寇攘懼。
仲尼晚乃覺,天下何思慮。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現實世界的感慨。詩人通過對自己和世界的觀察,表達了對人性和存在的思考。
賞析:
該詩詞以自然界中的兩個子物體為象征,抒發了詩人對人生變遷和時光流轉的感慨。詩的開篇,詩人提到二子本無我,指的是兩個子物體本身并沒有個體意識,它們的存在最初是因為附著在其他物體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的狀態發生了變化,老去衰退,不再如初。這種變化引發了詩人的思考,他感慨萬物皆無常,與過去的美好不再相同。
接下來的幾句,詩人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懷疑和對追求永恒的渴望。他認為現實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暫時的,無法長久存在。無論是金石還是言語,都無法長期托附于事物之上。他表示不應該盲從老君的話語,也不應該寄托于佛語,因為連仙山和佛國都可能是虛幻的,不存在真正的歸宿。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逃避現實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渴望。他想隨陶翁一起遷徙到酒中居住,尋求一種超脫于世俗的自由。他意識到人生有限,醉與醒都會有盡頭,無法逃避宿命的束縛。他的一生都在追逐兒時的游戲,到處都是無用的東西。他的所作所為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評論,但他認為這些好惡評價都是無關緊要的。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擺脫束縛和擁有內心自由的渴望。他說現在一把火將好惡都燒盡,意味著他不再受到外界評價的束縛,對于好與壞已經不再計較。他已經沒有負擔和勞累,也沒有寇敵和恐懼。最后一句提到孔子在晚年才醒悟,問天下還有什么思慮。這是對世俗紛擾的反思,表達了詩人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對自由境界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界中的兩個子物體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人生變遷和時光流轉的感慨,并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懷疑和對追求自由的渴望。詩人通過對自我和世界的思考,探討了人性、存在和超脫塵世的主題。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蘇軾獨特的詩性和洞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