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無月賦詩三首 / 作者:趙蕃 |
月向中秋俟,陰從一夕愆。
望中孤老眼,暗里聳吟肩。
燈婢深留照,桃笙冷廢眠。
思兮在何許,有夢隔山川。
|
|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無月賦詩三首解釋: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無月賦詩三首》是宋代趙蕃的作品。這首詩以中秋時節月亮缺失為題材,表達了主人公在這五個夜晚的思緒和情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無月
月亮在中秋期間不見蹤影
賦詩三首
月向中秋俟,
月亮迎接中秋的到來,
陰從一夕愆。
然而,陰云卻一夜之間遮蔽了月光。
望中孤老眼,
凝望中,孤獨的雙眼,
暗里聳吟肩。
在黑暗中,顫抖的雙肩低聲吟唱。
燈婢深留照,
照亮房間的燈光依然明亮,
桃笙冷廢眠。
而桃花樹下的笙聲卻寂靜無聲。
思兮在何許,
我的思緒啊,你在何處?
有夢隔山川。
是否有一道夢境隔斷了我們山川之間的相遇?
詩詞通過描繪中秋期間缺失的月亮,展示了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和思念。月亮作為中秋的象征,本應明亮照耀,然而卻被陰云遮擋,使得主人公的情感更加深沉。孤獨的雙眼和顫抖的雙肩,表達了主人公內心的寂寞和無奈。盡管燈火依然明亮,但桃花樹下的笙聲卻缺失,進一步增加了詩詞中的寂靜和冷清氛圍。最后兩句表達了主人公思念之情的遠距離,有一道夢境似乎阻隔了他與思念的對象之間的相見。
這首詩通過抒發主人公的內心情感,以中秋缺失的月亮為象征,描繪了孤獨、思念和遙遠之情。趙蕃以簡潔而深邃的詞句,表達了人們在特殊時刻內心的情感體驗,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共鳴并感受到其中的情緒與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