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晦庵二首 / 作者:趙蕃 |
道大誰能與,才難圣所嘆。
浮云雖蹔掩,寶氣不終蟠。
走卒稱司馬,蒼生起謝安。
縱無臨賀送,當有翰林觀。
|
|
寄晦庵二首解釋: 《寄晦庵二首》是宋代趙蕃的作品之一。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道德偉大和才能卓越的思考,以及對浮云一樣短暫的名利和虛榮的深刻洞察。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第一首:
道大誰能與,
才難圣所嘆。
浮云雖蹔掩,
寶氣不終蟠。
走卒稱司馬,
蒼生起謝安。
縱無臨賀送,
當有翰林觀。
第二首:
五老尊玄席,
三千道在茲。
人皆稱一課,
君獨道無辭。
清風吹白露,
明月照長灘。
愿言心可傳,
猶自有馀辭。
詩意和賞析:
《寄晦庵二首》這兩首詩表達了趙蕃對道德和才能的思考,以及對虛浮名利的批判。
第一首詩開始于“道大誰能與”,表達了作者對道德偉大的贊嘆。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中,很少有人能夠與道德相媲美。接著,“才難圣所嘆”指出了才能卓越的稀缺性,即使是才華出眾的人也很難達到圣人的高度。這兩句揭示了作者對道德和才能的珍視和敬畏。
接下來的兩句,“浮云雖蹔掩,寶氣不終蟠”,通過比喻描繪了世俗的名利和虛榮的脆弱和短暫。浮云雖然可以遮掩太陽,但它們終究不能永遠存在;寶氣雖然可以蟠屈,但最終也會消散。這種描繪增強了對現實世界的警醒,提醒人們不要追逐虛幻的榮譽和權力。
接著,“走卒稱司馬,蒼生起謝安”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平凡人的贊揚。走卒和司馬都是普通人的身份,而謝安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這里趙蕃通過贊美平凡人的貢獻來批評那些追逐權力和虛榮的人,暗示著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和服務。
最后兩句“縱無臨賀送,當有翰林觀”,表達了對真正杰出的人物的期待。縱然沒有人來向作者致賀或追隨,但作者仍然希望能有一些賢才能夠理解他的思想和觀點,以便共同探討。
第二首詩以“五老尊玄席,三千道在茲”開頭,表達了對道教思想的尊崇。五老是指五位在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神仙,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占有座位,象征著他們的地位高崇。三千道則代表了無數的道教教義和哲學觀念,都集中在這個地方。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道教的推崇和對道教智慧的渴求。
接下來的兩句“人皆稱一課,君獨道無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獨特追求。雖然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學識和見解,但作者追求的是超越言辭的道義真理。這里的“道無辭”指的是真正的道理是無法用言辭表達的,它超越了言語的局限。
接下來的兩句“清風吹白露,明月照長灘”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純潔和清明的向往。清風和白露象征著純潔和清新,明月照耀著長灘,展示了一種寧靜和美好的境界。
最后兩句“愿言心可傳,猶自有馀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思想的傳達和分享的愿望。盡管作者認識到真正的道理是無法完全言喻的,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心聲和思考能夠通過詩詞的形式傳達出去,即使有所不足,也希望能夠啟發他人的思考和探索。
總體而言,《寄晦庵二首》這兩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道德和才能的思考,對浮華虛榮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真理和純潔的向往。詩意深邃,賞析其中蘊含的智慧可以引發人們對社會現象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