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 / 作者:蘇軾 |
咫尺殊非少,陰睛自不齊。
徑蟠趨後崦,水會赴前溪。
自說非人意,曾經人馬蹄。
他年宦游處,應指劍山西。
|
|
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解釋:
詩詞:《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咫尺殊非少,
陰睛自不齊。
徑蟠趨後崦,
水會赴前溪。
自說非人意,
曾經人馬蹄。
他年宦游處,
應指劍山西。
中文譯文:
距離雖然很近,
景色卻不相同。
曲徑蜿蜒通向后山,
水流匯入前溪。
自然景物并非人的意愿,
曾經有人和馬經過這里。
未來的歲月里,
當指向西邊的劍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軾寫的,題目是《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詩中描繪了一幅古畫《瀟湘晚景圖》的景色,并通過景物的變化和人的思緒來表達作者的情感。
首先,詩中提到了距離的變化。作者說咫尺之間的景色卻大不相同,這表明即使在短距離內,景色也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描繪給人一種變化萬千的感覺。
接著,詩中提到了陰晦的景色和不平衡的景象。陰睛指的是景色昏暗,不明亮。這種描繪給人一種幽暗、悲涼的感覺。而后崦和前溪則是路徑的名字,描述了曲徑蜿蜒的景象,給人一種曲折、隱秘的感覺。
在第三、四句中,作者提到了人的意愿和經歷。他說自然景物并不是人的意愿,曾經有人和馬經過這里。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謙卑,認為人類的存在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無法左右自然景色的變化。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期待。他說在未來的歲月里,當他再次來到這里的時候,應該指向西邊的劍山。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對自己未來事業的向往和期待,劍山可能象征著戰斗、奮斗和勝利。
總體上,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景物的變化和人的思緒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對未來的期待。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詩中展現了變化、幽暗和曲折的感覺,同時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未來的向往。整首詩意深遠,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