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莫大猷令 / 作者:趙蕃 |
入境能知政,昔聞今信然。
吾行萬安道,頗識令君賢。
阡陌東西隔,人家遠近連。
針青秧出水,穗長麥搖煙。
犬吠稀逢客,牛耕不廢鞭。
幽啼催谷布,午霽起蠶眠。
檄罷追呼擾,民爭賦入先。
太平真有象,循吏可無前。
徑欲捐五半,從之受一廛。
經行嗟阻免,少日待回船。
|
|
呈莫大猷令解釋: 《呈莫大猷令》是宋代趙蕃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進入境地能夠了解政治,昔日所聞現在深信不疑。
我所行走的道路是安寧的,頗為了解令君的才華。
田間小路東西相隔,人家遙遠近在相連。
青色的針繡出水面,麥穗搖曳在炊煙中。
狗的吠聲很少遇到客人,牛耕田地從不停止。
幽谷中的啼聲催促著播種,正午的晴天喚醒了蠶蟲的沉睡。
檄文停止了追逐呼擾,人們爭先恐后地交納賦稅。
太平時期真的存在,廉潔的官吏不需要前輩的指點。
我愿意捐出五分之二的財物,接受一塊田地作為報答。
經過長途跋涉,我嘆息著迎接歸船的日子。
詩意和賞析:
《呈莫大猷令》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觀察和對令君的稱贊。詩人通過描繪田園景色和鄉村生活,展現了生活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景象。詩中融入了對政治的思考和對令君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仁政的向往和對官吏廉潔奉公的期望。
詩詞以自然景物和鄉村生活為背景,通過描寫田園風光和農村勞動的畫面,展示了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安樂。通過描述田間農事、牛耕田地等細節,詩人傳達了平靜寧和的生活氛圍。同時,詩中也暗示了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繁榮,表達了對太平時期的向往。
詩詞中的“頗識令君賢”一句表達了作者對令君的贊賞和敬意。詩人認為令君才德出眾,具備著明智的執政能力,這也體現了作者對良好政治領導的期望。詩中還涉及到賦稅、官吏廉潔等政治議題,作者對政治的思考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貫穿全詩。
整首詩詞以平和、安寧的氛圍為主調,展示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政治和社會的關切。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鄉村生活,詩詞傳遞了一種向往太平時期和理想社會的情感,同時呼吁廉潔執政和公正治理的價值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