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趙丞相汝愚 / 作者:趙蕃 |
吾王不解去三思,石顯端能殺望之。
未到浯溪讀唐頌,已留沖岳伴相累。
生前免見焚書禍,死后重刊黨籍碑。
滿地蒺藜誰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辭。
|
|
挽趙丞相汝愚解釋: 《挽趙丞相汝愚》是宋代趙蕃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國君王沒有明白要三思而行,以致事情敗露,被人所殺。他還未曾到達浯溪讀唐頌,已經留在沖岳山陪伴著他的親信。在他活著的時候,他避免了遭受焚書的禍害,但在他去世后,他的黨籍碑卻被重新立起。滿地都是蒺藜,卻沒有人敢哭泣,只有我留下了一些楚地的悲嘆之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對趙丞相的挽歌,表達了詩人對趙丞相的思念和對他生平遭遇的痛惜之情。詩人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揭示了君王因為缺乏三思而導致的悲劇結局。君王未能讀到浯溪的唐頌,意味著他未能在位時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然而,在他的身邊,卻有忠誠的親信一直陪伴著他,這表達了詩人對趙丞相忠誠和友情的贊頌。
詩中還提到了趙丞相避免了焚書的禍害,但卻在去世后,黨籍碑被重新立起,這反映了歷史的殘酷和無情。滿地蒺藜象征了困境和艱難,而無人敢哭泣,則暗示了人們對君王的恐懼和沉默。只有詩人勇敢地留下了楚地的悲嘆之辭,表達了他對趙丞相的哀悼和懷念之情。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刻畫了趙丞相的形象,通過表達死者的遺憾和詩人的悲痛,揭示了人情世故的無常和殘酷。詩人借助趙丞相的遭遇,反思了君主的責任和人性的局限,同時也表達了對友情和忠誠的贊美。整首詩以悲憤之情貫穿始終,給人以深思和感傷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