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雁 / 作者:趙蕃 |
胡為去關塞,何事落江湖。
歲月常違燕,飛鳴每候奴。
菰蒲雖足樂,矰繳絕須虞。
矯矯其高舉,紛紛莫下俱。
|
|
詠雁解釋: 《詠雁》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趙蕃。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詠雁》譯文:
胡為去關塞,何事落江湖。
歲月常違燕,飛鳴每候奴。
菰蒲雖足樂,矰繳絕須虞。
矯矯其高舉,紛紛莫下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詠雁為主題,通過描繪雁鳥的飛翔和行為,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由和遷徙的思考。
首句“胡為去關塞,何事落江湖。”暗含著雁鳥離開關塞、飛越江湖的景象。關塞是古代邊塞的象征,而江湖則代表著廣闊的世界。雁鳥選擇離開關塞和江湖,暗示了它們追求自由的本性。
接下來的兩句“歲月常違燕,飛鳴每候奴。”表達了歲月的變遷與雁鳥的命運的反差。燕是指雁的一種,它們本應常在一起,但歲月的流轉常常使它們分離。雁鳥的飛鳴是為了呼喚同伴,它們每當等候的時候都感到無比的孤獨和寂寞。
接下來的兩句“菰蒲雖足樂,矰繳絕須虞。”描繪了雁鳥在湖泊中覓食的情景。菰蒲是生長在水中的植物,雁鳥吃了菰蒲會感到滿足和快樂。然而,矰繳(指箭矢)和須虞(指捕捉)的存在卻讓它們時刻感到危險,不能完全放松。
最后兩句“矯矯其高舉,紛紛莫下俱。”描繪了雁鳥高飛的景象。雁鳥高舉翅膀,翱翔于天空,形成一道美麗的飛行隊形。它們既不會亂下,也不會相互撞擊,展現出高超的飛行技巧和默契。
整首詩以雁鳥為象征,通過描繪雁鳥的行為和心境,抒發了作者對自由和遷徙的思考。雁鳥在自由遷徙的過程中,面臨著種種困擾和危險,卻依然保持著高飛的姿態,展現出堅韌和勇敢的品質。這種意境寄托了人們對自由和追求理想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對生活中種種挑戰的應對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