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七日作 / 作者:趙蕃 |
卜居面勢隘,附山枕林麓。
曠瞻既無地,何以慰羈束。
昏昏半月雨,候應黃梅熟。
晨興更涼冷,轉午增蒸溽。
山蟬苦見聒,聲亂非絲竹。
病夫不耐事,頗復傷煩促。
緬懷江湖舊,歷歷夢能續。
誰與具扁舟,我被立可襆。
|
|
二十七日作解釋: 《二十七日作》是宋代趙蕃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卜居面勢狹窄,靠山依林丘。眼前的景象空曠廣闊,如何能夠慰藉我內心的束縛。陰霾的月光里不斷地下著雨,預示著黃梅即將成熟。清晨起床感覺更加涼冷,到了中午又增添了潮濕的感覺。山間的蟬鳴聲痛苦地傳入耳中,聲音亂七八糟并不如絲竹的悅耳動人。身患疾病的人無法忍受這些事情,更加加重了我的煩躁和壓迫感。回憶起往日江湖的往事,仿佛歷歷在目,夢境也仿佛能夠延續其中。如果有人能夠陪我一同乘舟游歷江湖,那我就能夠擺脫這種困境。
詩意和賞析:
《二十七日作》描繪了作者趙蕃的居住環境和他內心感受的落寞和困頓。詩中以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自己境遇的無奈和不滿,同時也表達了對過去江湖生活的懷念和渴望。
首先,詩中描繪了作者所居之地的狹小和局促感,山嶺環抱,空間狹小,使得視野受限,讓人感到壓抑和束縛。然后,描述了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給人一種昏沉和沮喪的感覺。詩中的寒冷和潮濕感象征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和困苦。
接著,詩人以山間蟬鳴的聲音來對比,將其形容為苦悶和雜亂,與絲竹的美妙音樂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強調了作者身處的環境與他內心追求的美好生活之間的差距。
最后,詩人借助回憶和夢境,表達了對往日江湖生活的懷念和對自由的渴望。他希望有人能夠陪伴他一同乘舟游歷江湖,擺脫目前的困境和束縛。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困頓,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以簡潔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過去的懷念,給人一種深深的思考和共鳴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