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田中問示成父 / 作者:趙蕃 |
每逢田中來,必問田中事。
言者為蹙頞,聽者為酸鼻。
皆云水節愆,所以陂修廢。
田栽未曾了,旱勢已復至。
承天無可說,有淀亦將既。
早禾以日論,晚禾尚月計。
餓莩已五六,疫死又三四。
自茲儻無雨,何以能卒歲。
|
|
書田中問示成父解釋: 《書田中問示成父》是宋代趙蕃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的困境和憂慮,以及對天候和農作物收成的擔憂。以下是我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每當來到田間,必詢問田地的情況。
說者皺著眉頭,聽者心生痛楚。
大家都說水節有疏失,所以水坑廢棄。
田地還未栽種完畢,干旱的情況又重現。
承天之命無法言說,有水源也將干涸。
早熟的禾苗以日子來計算,晚熟的禾苗則以月份來預測。
干渴的草已經五六成熟,疫病使得三四成枯死。
如果再沒有雨水,如何能度過這一年呢?
詩意:
這首詩詞以農民的視角展現了農田的困境和農業的不易。作者通過描繪田地的干旱和缺水,以及農作物的凋零和疫病,表達了對天候和自然條件的無奈和擔憂。詩中的農民不僅面對著勞作的辛苦和艱難,同時也承受著收成不如人意所帶來的失望和焦慮。這首詩詞反映了農民生活中的真實情況,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未來的憂慮。
賞析:
《書田中問示成父》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現了農民的艱辛和對農田的關切。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言者皺眉和聽者酸鼻的描寫,突出了農民對田地情況的關心和焦慮。作者以直接的方式表達了農民對干旱和疫病的擔憂,展示了他們對天候和自然力量的無奈感。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傳遞了強烈的情感,讀者能夠感受到農民們對豐收的渴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通過描繪農民的困境和憂慮,詩詞向讀者展現了農村生活的一面,以及農民們在自然環境中艱難求生的現實。
這首詩詞通過真實生動的描寫,將讀者帶入了農民的世界,讓人們深切感受到農民的辛勤勞作和對風雨無常的自然力量的敬畏。它呈現了宋代農民的生活狀態,通過對農田困境的描繪,抒發了對未來的擔憂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時,這首詩詞也展示了趙蕃優秀的寫作技巧,他以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表達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讀者能夠深入感受到詩人對農民生活的關懷和對自然環境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