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不見月得斯遠所寄詩有懷兼呈遠父成父 / 作者:趙蕃 |
中秋不見月,空傳江左詩。
陰晴定俱爾,離合政關茲。
亦復婆娑否,還成賦詠為。
溪南舊游地,誰與共襟期。
|
|
中秋不見月得斯遠所寄詩有懷兼呈遠父成父解釋: 詩詞:《中秋不見月得斯遠所寄詩有懷兼呈遠父成父》
作者:趙蕃(宋代)
中秋不見月,空傳江左詩。
陰晴定俱爾,離合政關茲。
亦復婆娑否,還成賦詠為。
溪南舊游地,誰與共襟期。
【中文譯文】
中秋之夜未見皎潔的月光,只能靠遠方傳來的江南詩篇來飽覽月夜之美。
天空的陰晴變幻,恰似離合之間的政務紛擾。
詩篇是否也有相似的曲折起伏,轉化為不同的賦詩和歌詠?
在溪南的故游之地,誰又能與我共同懷抱著同樣的思念和期待呢?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由趙蕃所作,描述了一個中秋之夜,當時的作者未能親眼目睹皓月的美景,只能通過江南的詩篇來感受月夜的魅力。詩中以中秋之夜的月亮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遠方的思念和對詩歌的贊美之情。
詩的開頭直接點明了主題,中秋之夜卻無法見到月亮,這一情景營造出一種遙遠和無奈的感覺。然而,盡管無法親眼目睹,卻能通過江南的詩篇傳達月夜的美麗。這種通過文學藝術來傳遞情感和美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十分常見。
接下來的兩句“陰晴定俱爾,離合政關茲”表達了天空的陰晴變化,以及世事的離合和政務的繁忙,與月亮的圓缺和人事的離合形成了對應。這種渲染出的變幻和紛擾的氛圍,進一步強化了中秋夜的孤寂和遙遠。
接下來的兩句“亦復婆娑否,還成賦詠為”,探討了詩歌本身的特性。詩篇是否也有像天空陰晴一樣的起伏和變化?是否可以通過詩歌將思緒和情感轉化為歌詠和賦詩?這種思考也在表達作者對詩歌創作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兩句“溪南舊游地,誰與共襟期”,表達了作者對舊時光的懷念和對與他有相同情感的人的期待。溪南是作者曾經游歷過的地方,他希望能夠與有相同懷念之情的人一同分享這份情感。
整首詩以對月亮的思念和對詩歌的贊美為主線,通過對天空、詩歌和情感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遠方的思念之情。這種對中秋夜的美和詩歌創作的思考,使得詩歌具有了濃厚的詩意和情感的張力,展現了宋代詩人的才思和感受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