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飲 / 作者:劉叉 |
盡欲調太羹,自古無好手。
所以山中人,兀兀但飲酒。
|
|
獨飲解釋: 詩詞:《獨飲》
朝代:唐代
作者:劉叉
盡欲調太羹,
自古無好手。
所以山中人,
兀兀但飲酒。
中文譯文:
盡情調配美味的羹湯,
自古以來沒有好手。
因此山中的人們,
孤寂地只能獨飲美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叉創作的作品,描述了一種山中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驗。
詩的開頭,劉叉提到了"調太羹",指的是調配美味的羹湯。"盡欲"表達了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和滿足欲望的愿望。然而,接著他卻說"自古無好手",意味著無論多么努力,調配出真正美味的羹湯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里的"調太羹"可以被理解為追求完美和成就的象征,無論在什么領域,真正出類拔萃的人都是稀有的。
接下來,詩人用"山中人"來指代特定的人群,可能是指自己或者一些隱居山林的人。這里的"山中人"可以被理解為具有獨立自主、追求自由和超脫塵世的特質。他們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與世無爭,不受世俗的束縛。
最后兩句"兀兀但飲酒"表達了山中人在孤寂的環境中,只能寄情于獨自飲酒的心境。"兀兀"形容他們的孤獨寂寞,沒有其他娛樂享受,只有酒能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和解脫。這種獨飲酒的場景,也可以被視為一種超然的境界,表達了對世俗生活的抗拒和對內心自由的追求。
整首詩透露出一種追求自由、超脫塵世的山中人的生活態度。他們在孤獨中尋求自我滿足和心靈的撫慰,用獨飲酒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無拘無束。這首詩通過對山中人的描繪,表達了一種追求自由和超脫的理想生活狀態,讓讀者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追求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