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 作者:杜甫 |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解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八月十五的夜晚欣賞月亮時的心情和景象。他首先提到眼中充滿了明亮的月光,回心轉意,放下了手中的大刀。然后他描述自己像漂泊的蓬草一樣行走在遙遠的地方,攀登高處仰望著桂樹。水路上的月光仿佛是霜雪,樹林中的鳥羽呈現在他的視野中。在這個時刻,他仰望著天空中的玉兔(指嫦娥),幾乎可以數出它身上的每一根毛。稍稍下行,他到達了巫山峽,仍然能望見白帝城的輪廓。整個江面籠罩在黑暗之中,只有半樓的燈火仍然明亮。大地上的人們早已被雞鳴聲吵醒,而蟾蜍卻自顧自地呱呱叫著。他展開弓箭,依靠著殘存的光芒,感嘆不僅僅是漢家的營壘需要他的力量。
賞析:
這首詩詞以八月十五的夜晚為背景,通過描繪詩人的心境和所見所感,展現了杜甫細膩的情感和對現實的思考。
詩中以明亮的月光為線索,通過幾個景物的描寫,勾勒出了詩人內心的動態變化。開始時,他的心情沉重,手握大刀,可能暗喻他對時局的憂慮和對社會動蕩的不安。然而,當他仰望明亮的月亮時,他的心情發生了轉變,折斷了手中的大刀,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對美好事物的贊美。
詩中的桂樹、水路、林中羽毛等景物,都是詩人游歷時所見的自然景觀。這些景物的描寫,以及對白兔、白帝城的觀察,展示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對歷史文化的思考。他凝視著天空中的白兔,希望能夠看清它的每一根毛,似乎表達了對細節的追求和對完美的向往。
最后幾句詩中,詩人描述了黎明時分的景象。他觀察到人們的生活早已開始,而蟾蜍卻仍然自顧自地叫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張弓倚殘魄,表達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和責任,不僅僅是為了漢家的營壘,更是為了追求真理和正義。
整首詩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線,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細節的關注,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此同時,詩人也通過自然景物的映照,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個人命運的反思。這種將內心情感與外在景物相結合的手法,使得詩中的景物不僅僅是客觀存在,更具有了情感色彩和思想內涵。
整首詩意境明快而開闊,以自然景物為切入點,通過景物的描繪和詩人的感悟,展現了一種積極向上、追求和平與美好的心態。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社會現實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表達了杜甫對時代的關切和對人類命運的思索。
杜甫以其才情橫溢、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以及對理想和人性的思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栋嗽率逡乖露住氛宫F了他多方面的才華,無論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還是對社會現實的思考,都顯示了他深沉而獨特的詩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