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府賓堂覽房杜二公仁壽年中題紀手跡 / 作者:竇鞏 |
仁壽元和二百年,濛籠水墨淡如煙。
當時憔悴題名日,漢祖龍潛未上天。
|
|
陜府賓堂覽房杜二公仁壽年中題紀手跡解釋: 陜府(指陜西省政府)賓堂中,我在覽房中看到了杜二公(指杜甫)在他仁壽年間題寫的手跡。仁壽年間是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9年)至元和四年(公元811年),那時的墨色淡如煙霧一般稀薄。當時的我因為憂慮而顯得病態,所以題記字跡也顯得憔悴不堪。這時候,漢祖(指唐玄宗)還未發動安史之亂(指安祿山、史思明等),還沒有陷入混亂的局面。
譯文:
陜西賓館中的覽房上,展示出了杜二公在他仁壽年間題寫的手跡。
這是在唐朝元和二年至元和四年(809年至811年)期間,那時的墨色稀薄如煙霧一般。
在那個時候,我由于憂慮而顯得憔悴不堪,所以題記的字跡也顯得疲憊不堪。
那時,尚未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的統治還未陷入混亂的階段。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竇鞏對杜甫在仁壽年間所寫的手跡的贊美和感慨。詩的開頭直接點明了詩題,通過陜府賓堂覽房中看到了杜甫仁壽年間所寫的手跡。這體現了作者對杜甫的推崇和欽佩。詩中也描繪了當時的墨色和作者個人的心情,使詩情浮現出來。最后一句提到了安史之亂,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表達了對唐朝盛世的思念和對亂世的擔憂。
整首詩意融洽,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構思巧妙。通過對杜甫的手跡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杜甫的欽佩和敬仰。同時也通過描述當時的墨色和自己的心情,展示了對亂世的擔憂和對盛世的懷念,給人以深思和共鳴。整首詩情呼應,寓意深遠,是一首優秀的詩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