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曾仲錫承議食蜜漬生荔支 / 作者:蘇軾 |
代北寒薺搗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
逢鹽久已成枯臘,得蜜猶疑是薄刑。
欲就左慈求拄杖,使隨李白跨滄溟。
攀條與立新名字,兒女稱呼恐不經。
|
|
次韻曾仲錫承議食蜜漬生荔支解釋:
《次韻曾仲錫承議食蜜漬生荔支》是蘇軾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代北寒薺搗韭萍,
奇苞零落似晨星。
逢鹽久已成枯臘,
得蜜猶疑是薄刑。
欲就左慈求拄杖,
使隨李白跨滄溟。
攀條與立新名字,
兒女稱呼恐不經。
詩意解析:
這首詩詞的詩意比較隱晦,但可以從中感受到蘇軾對于時代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思考。
詩的開頭描述了北方的寒薺(一種野菜)和搗韭萍(一種菜品),以及它們奇特的花苞,如同點點明亮的晨星。這里的北方寒薺和搗韭萍可能象征著平凡的生活和日常的煎熬。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鹽久已成枯臘,得蜜卻猶疑是薄刑。這里的鹽和蜜可能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滋味和命運。鹽在中國文化中常表示枯燥、平淡,而蜜則象征著甜蜜的享受。蘇軾可能在暗示自己的命運已經漸漸變得枯燥乏味,而享受甜蜜的時刻則變得越發稀少,甚至有些虛幻。
接下來的兩句提到了左慈和李白,左慈是三國時期的道士,而李白則是唐代著名的詩人。蘇軾表示自己想向左慈求一根拄杖,讓他能夠像李白一樣跨越巨大的滄海,尋求新的境界和機遇。這里表達了蘇軾對于改變命運、尋求新的出路的渴望。
最后兩句提到了攀條和立新名字,以及兒女稱呼的變化。這里可能指的是蘇軾希望能夠攀爬高枝,取得新的成就和名聲,但他也擔心這樣的改變會導致他與兒女之間的疏遠和交流的變化。
整首詩詞通過對于食材、滋味和歷史人物的隱喻,表達了蘇軾對于自己命運和時代變遷的思考,以及對于追求新境界和成就的渴望。它也反映了蘇軾對于個人情感和家庭關系的擔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