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惠院顒師為余竹下開嘯軒 / 作者:蘇軾 |
啼鴃催天明,喧喧相詆譙。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飲風蟬至潔,長吟不改調。
食土蚓無腸,亦自終夕叫。
鳶貪聲最鄙,鵲喜意可料。
皆緣不平鳴,慟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孫子亦未妙。
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
沖風振河海,不能號無竅。
累盡吾何言,風來竹自嘯。
|
|
定惠院顒師為余竹下開嘯軒解釋:
《定惠院顒師為余竹下開嘯軒》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啼鳥催天明,喧喧相詆譙。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飲風蟬至潔,長吟不改調。
食土蚓無腸,亦自終夕叫。
鳶貪聲最鄙,鵲喜意可料。
皆緣不平鳴,慟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孫子亦未妙。
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
沖風振河海,不能號無竅。
累盡吾何言,風來竹自嘯。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靜謐的場景,蘇軾坐在竹下的開嘯軒中,傾聽著自然界各種聲音,思考著生命的哲理。
這首詩詞的意境主要通過描繪自然界的聲音來表達。蘇軾描述了黎明時分鳥兒的啼鳴,早晨的喧囂聲,暗夜中蟋蟀的啜泣聲以及蚯蚓的叫聲。他指出即使是風蟬鳴叫也是如此純粹,長吟不變。蘇軾觀察到自然界中不同動物的聲音,通過對比鳶和鵲對聲音的態度,表達了人們不同的情感和行為。他認為這些聲音都源于生命的不平等,有的是悲傷和慟哭,有的是嬉笑和喜悅。他也批評了人們的行為,認為有些人像阮籍一樣粗魯,甚至連他的孫子也沒有才情。在這個安靜的環境中,蘇軾默默地坐著,思考著自己的內心,但他也意識到自己無法像風一樣振動河海,無法像竹子那樣自由地吟唱。最后,他表示自己無法言盡心中的感受,只能讓風來吹過竹林,讓竹子自己發出嘯聲。
這首詩詞以自然界中的聲音為線索,通過對比和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批判。它展示了蘇軾對自然的敏感和對人生哲理的思索,同時也傳達了對自由和純真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