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僧 / 作者:張謂 |
童子學修道,誦經求出家。
手持貝多葉,心念優曇花。
得度北州近,隨緣東路賒。
一身求清凈,百毳納袈裟。
鐘嶺更飛錫,爐峰期結跏。
深心大海水,廣愿恒河沙。
此去不堪別,彼行安可涯。
殷勤結香火,來世上牛車。
|
|
送僧解釋: 詩詞中文譯文:
送離去的僧侶
詩詞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童子決定出家修行的情景。他手持著貝多葉,心念著優曇花,前往北州求得出家的機會。他將隨緣而走,沿東路尋找他的道路。他渴望一身清凈,愿將百毛納入袈裟中。他帶著錫杖在鐘嶺上敲出鐘聲,坐在爐峰的峰頂上修行。他的內心像大海一樣廣闊,志愿像恒河沙一樣眾多。雖然離別是難以忍受的,但他鼓勵自己,他前進的道路是無盡的。他懇請其他人繼續供奉香火,在來世中接待他們。
詩詞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童子追求修行的決定和執著。詩人通過形象描寫表達了他的決心和信仰。童子手持貝多葉,心念優曇花,顯示了他對佛教的虔誠和祈愿。他心中追求著清凈和純凈的修行生活,希望將所有的煩惱和塵世紛擾拋開。他愿意隨緣而行,沒有固定的目的地,相信自己的道路會自然顯現。
詩中的鐘嶺和爐峰,象征著佛教傳統的修行場所。鐘聲和爐煙是修行者嚴肅潛修的象征。詩人希望通過這些形象展示童子修行的嚴肅和奉獻。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離別之痛與道路的無盡。離別固然令人痛苦,但是童子堅信他們的道路是不會止境的,會有來世的回報和相聚。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童子追求修行的決心和執著,展示了佛教的理念和信仰。同時,通過描繪景物和形象,增加了詩詞的藝術性和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