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徐秘校達軒 / 作者:王炎 |
洙泗之學心為宗,以心會理俱圓融。
皎如日月猶有蝕,豈可講習無深功。
仲祥家自有師友,個中嘗指入門否。
磨大約浸灌更覃,道不外求皆我有。
靈臺四辟如八窗,面面高明悉通透。
此道周流無定名,此心微妙無定形。
知隨物誘心失位,思而不達空營營。
為君再下一轉語,敬以攝心思乃精。
|
|
題徐秘校達軒解釋: 《題徐秘校達軒》是宋代王炎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學問修養和心性修煉的思考和體悟。
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學問修養的追求和心性修煉的重要性的思考。作者借洙泗之學(指理學派的學問)作為內心的宗旨,認為心性修養和理論知識應該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然而,即使如同明亮的日月依然有蝕,學問修養也不可被輕視,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講習上,而應該深入鉆研,取得深厚的功夫。
詩中提到了仲祥家自有師友,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的家族和朋友圈中有一些引導他的人。作者詢問這些人是否已經幫助他入門,進一步說明了他對心性修養和學問修養的重視。
接下來的幾句詩中,作者以灌溉農作物的方式來形容學問修養的過程。作者認為,只有經過不斷的磨礪,像水浸潤莊稼一樣,才能使學問修養得到深化。他認為,道理并不局限于一種特定的學派或名目,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種學問中,只要我們虛心地去探求,就能夠獲得。
最后,詩詞中提到了靈臺四辟如八窗,面面高明悉通透。這里的靈臺指的是人的心靈,四辟和八窗則是對心靈的不同層面的形容。作者認為,心靈是通透明亮的,可以洞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質。他認為修煉心性的道路沒有固定的名分,心性的微妙也沒有固定的形態。只有當我們的認識能夠追隨事物的引導,思考能夠達到深入的境地時,我們才能夠真正領會到精髓所在。
最后一句詩中,作者再次強調了對心性修養的重視,提到"攝心思乃精",意味著只有當我們能夠集中心思,修煉內心,才能夠達到精深的境界。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洙泗之學為背景,通過對學問修養和心性修煉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知識追求和內心修煉的重要性的認識。他認為學問修養需要深入鉆研,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心性修養則需要集中心思,虛心探求,才能夠達到通透明亮的境地。這首詩詞通過形象的比喻和抽象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于學問修養和心性修煉的深刻體悟,具有一定的詩意和賞析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