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歷二年九月三十日 / 作者:杜甫 |
為客無時了,悲秋向夕終。
瘴馀夔子國,霜薄楚王宮。
草敵虛嵐翠,花禁冷葉紅。
年年小搖落,不與故園同。
|
|
大歷二年九月三十日解釋:
《大歷二年九月三十日》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詩。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客居他鄉的無奈和思鄉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客居他鄉無時了,悲秋向晚將終。
瘴癘遺留在夔子國,霜露輕薄在楚王宮。
草木與虛嵐爭翠色,花朵禁冷葉變紅。
年年小樹搖落下,無緣與故園共同。
詩意主要表達了詩人作為客居他鄉的無奈之情。詩中的“大歷二年九月三十日”是指詩人在大歷二年的九月三十日這一天,他依然身處他鄉,無法回到故園。詩人用“客居他鄉無時了”來表達自己的無奈之情,他一直都是客居他鄉,沒有機會回到故園。而詩中的“悲秋向晚將終”則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離別之感,秋天的盡頭意味著離別的到來。
詩中的“瘴癘遺留在夔子國,霜露輕薄在楚王宮”描述了他所在的地方的特點。夔子國是指蜀地,而楚王宮則指楚地,詩中的“瘴癘”指的是當地的瘟疫,而“霜露輕薄”則是形容當地的氣候寒冷。
詩中的“草木與虛嵐爭翠色,花朵禁冷葉變紅”描繪了季節的變化。草木與虛嵐爭翠色,意味著秋天的到來,草木逐漸變得枯黃。花朵禁冷葉變紅,則是表達了秋天花朵凋謝的景象。
最后兩句“年年小樹搖落下,無緣與故園共同”表達了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年年小樹搖落下,意味著時間的流逝,而他依然無法與故園共同。
整首詩以描寫自然景物和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為主線,通過對季節、地方和時間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客居他鄉的無奈和思鄉之情。詩中的意象鮮明,語言簡練,情感真摯,是杜甫典型的抒情作品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