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麂 / 作者:杜甫 |
永與清溪別,蒙將玉饌俱。
無才逐仙隱,不敢恨庖廚。
亂世輕全物,微聲及禍樞。
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
|
麂解釋:
《麂》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的思想觀點和對社會現象的批判。
中文譯文:
永遠與清溪分別,
雖有玉饌一同給予。
我缺乏才能去追求仙隱,
但我不敢怨恨那些在廚房工作的人。
在亂世中人們對自然輕率,
微小的聲音卻會影響到災難的產生。
有些穿著衣冠的人也是賊盜,
貪婪如饕餮,等待時機使出邪惡。
詩意和賞析:
《麂》以抒發當時社會亂象為出發點,通過對比清溪與紛亂世事,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現象的不滿和警示,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身的思考和立場。詩中的“清溪”可以理解為清靜純潔的心靈,與“亂世”形成對比。作者用“清溪”與“亂世”分別,抒發了詩人希望追求寧靜和純凈的心靈的愿望。詩中表達了對清廉賢能之士被貪污腐化現象的擔憂,作者認為在亂世之中,德才及格的人物比例很低,而身居高位的背后往往暗藏著貪婪和邪惡。通過揭示社會黑暗面,展示了作者深刻的社會觀察力和批判精神。
這首詩詞運用了明快的語言,通過簡練的句子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觀點。通過運用對偶、排比和夸張等修辭手法,詩中反映出社會的丑陋和作者的悲憤,展現了作者在亂世中的孤獨和無奈,以及對社會局勢的深思熟慮。整首詩以麂(zhǐ,小鹿)為象征,表達了作者自愧不如小鹿的心態,麂的逃離象征著詩人避世的愿望。
這首詩揭示了杜甫對社會現象的深刻理解和對倫理道德的呼吁,呈現了他對亂世悲憤的情感,以及對純真和高尚品質的向往。詩中寓意深刻,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現實意義,是唐代社會批判詩的典范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