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劉四 / 作者:李頎 |
愛君少岐嶷,高視白云鄉。
九歲能屬文,謁帝游明光。
奉詔赤墀下,拜為童子郎。
爾來屢遷易,三度尉洛陽。
洛陽十二門,官寺郁相望。
青槐羅四面,淥水貫中央。
聽訟破秋毫,應物利干將。
辭滿如脫屣,立言無否臧。
歲暮風雪暗,秦中川路長。
行人飲臘酒,立馬帶晨霜。
生事豈須問,故園寒草荒。
從今署右職,莫笑在農桑。
|
|
送劉四解釋: 送劉四
愛君少岐嶷,高視白云鄉。
九歲能屬文,謁帝游明光。
奉詔赤墀下,拜為童子郎。
爾來屢遷易,三度尉洛陽。
洛陽十二門,官寺郁相望。
青槐羅四面,淥水貫中央。
聽訟破秋毫,應物利干將。
辭滿如脫屣,立言無否臧。
歲暮風雪暗,秦中川路長。
行人飲臘酒,立馬帶晨霜。
生事豈須問,故園寒草荒。
從今署右職,莫笑在農桑。
中文譯文:送劉四
我愛你,少年啊,看著你自傲地眺望著遠方的白云鄉。
九歲就已經能寫文章,前去朝見帝君游覽明光宮。
奉命來到皇宮下,被封為童子郎。
從那以后,不斷調動,三次到洛陽任職。
洛陽城有十二座城門,官府和寺廟相望。
青槐樹圍繞城四周,淥水穿城而過。
聽審案,細致到可以破碎秋毫,辦事干凈利落。
辭去官職,像脫下鞋子,清白宣述自己的言論,毫無掩飾。
歲末時節,風雪陰暗,秦中的川路長遠。
行人們飲著臘月的酒,早上離開時帶著清晨的霜。
生活中的事情何必多問,故鄉已經寒草荒蕪。
從現在開始擔任農桑職務,不要嘲笑我。
詩意和賞析:這首詩是唐代李頎寫給劉四的送別之作。詩人描繪了劉四小時候的才華橫溢和受到的榮譽,以及他在洛陽的官職經歷。詩中展示了洛陽城的繁華景象,描繪了城門、青槐樹以及流經城中心的淥水。詩人以洛陽的景象來映照劉四的事業和成就,提到他在審案中的精明,能辨別是非,辦事利落。詩的后段則以歲末寒冷的景象,以及詩人自愿從政治事務退隱的決心,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過去農村生活的向往。整首詩通過描寫劉四的經歷和思考自己的行動,展現了作者對朝廷政治和存在感的反思。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留戀和對官場虛榮的諷刺。這首詩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子的矛盾心理和困擾,體現了李頎對功名利祿的冷靜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