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 / 作者:蘇軾 |
南浦凄涼老逐臣,東坡還往盡幽人。
杯盤慣作陶家客,弦誦常叨孟母鄰。
尚有升堂他日約,豈知負土一阡新。
今年我欲江湖去,暮雨連山宰樹春。
|
|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解釋: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潘推官母李氏挽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
南浦凄涼老逐臣,
東坡還往盡幽人。
杯盤慣作陶家客,
弦誦常叨孟母鄰。
尚有升堂他日約,
豈知負土一阡新。
今年我欲江湖去,
暮雨連山宰樹春。
中文譯文:
南浦凄涼,年老追隨亡國之臣,
東坡(蘇軾)既然離去,也成為了幽居的人。
杯盤之間,慣常作為陶淵明家中的客人,
琴弦之上,常常念叨孟母鄰人。
尚有升堂之日,約定在將來,
豈知命運使我遠離家園,到了陌生的地方。
今年,我打算離開江湖,
夜雨連綿,山中樹木披上春的衣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對自己命運的思考和對離別的感慨。詩人通過描繪南浦凄涼,表達了自己年紀已經老去,卻仍然追隨著失勢的臣子的心情。然而,蘇軾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一個幽居的人,與東坡離去的境遇相似。
在詩中,蘇軾提到了杯盤和弦誦,暗指自己的文人身份。他作為一個文人,常常以陶淵明和孟母作為自己的榜樣和借鑒。這也暗示了他對文學和學問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詩的后半部分透露出蘇軾對未來的憂慮和不確定感。他表達了希望在將來有機會升堂拜訪的愿望,但卻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履行這個約定,因為他可能會遠離家鄉,遠離熟悉的環境,開始一個新的生活。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對即將離開江湖的決心。他描述了連綿的夜雨和山中春樹,將自己的離別與自然景色相映襯,傳達了他對未知未來的期待和對新生活的渴望。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個人命運和情感的變遷,展現了蘇軾對離別和未來的思考。同時,他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借鑒文學典故,豐富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