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龍窟泛舟寄天臺學道者 / 作者:常建 |
夕映翠山深,馀暉在龍窟。
扁舟滄浪意,澹澹花影沒。
西浮入天色,南望對云闕。
因憶莓苔峰,初陽濯玄發。
泉蘿兩幽映,松鶴間清越。
碧海瑩子神,玉膏澤人骨。
忽然為枯木,微興遂如兀。
應寂中有天,明心外無物。
環回從所泛,夜靜猶不歇。
澹然意無限,身與波上月。
|
|
白龍窟泛舟寄天臺學道者解釋: 詩詞《白龍窟泛舟寄天臺學道者》是唐代常建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在白龍窟泛舟時的景象,并借此表達了對悠閑自在、超脫塵世的向往和追求。
詩中詩人提到夕陽映照下的翠山和龍窟,形容了美麗的自然景觀。扁舟在靜謐的水面上悠然漂浮,水波蕩漾,花影浮現。詩人再引用西浮、南望、莓苔峰等地標來勾勒壯麗的山水畫面,將景色與心境相結合,讓人感受到了寧靜和安寧。
接著,詩人提到泉水和蘿卜的映照,以及松樹和仙鶴相互輝映的場景,形容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機。他寫到海洋的寶石般的光芒,以及玉膏浸潤著人類的骨骼,展示了自然界的魅力和力量。
然而,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的情感突然轉變。他提到自己忽然如同枯木一般,失去生機。詩人感悟到人生的無常和虛空,認識到心靈的清明超越物質的束縛。他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僅是虛相,而真正的自我只存在于虛空之中。
最后,詩人描述了自己在泛舟時的寧靜和超然無物的境界,與波紋上的月亮相互輝映,展示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心境。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基礎,通過對景色的描寫和自我感悟的展示,表達了對自然界的贊美以及對超然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通過對物與心的觀察和對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詩人表達了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和思索。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世、追求內心自由和平靜的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