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笙詩?并引? / 作者:蘇軾 |
.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劉幾仲餞飲東坡。
中觴聞笙簫聲,杳杳若在云霄間,抑揚往返,粗中音節(jié)。
徐而察之,則出于雙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嘯,蓋食頃乃已。
坐客驚嘆得未曾有,請作《瓶笙詩》記之。
孤松吟風細泠泠,獨繭長繅女媧笙。
陋哉石鼎逢彌明,蚯蚓竅作蒼蠅聲。
瓶中宮商自相賡,昭文無虧亦無成。
東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勞吾耳鳴。
|
|
瓶笙詩?并引?解釋:
《瓶笙詩?并引?》是蘇軾在宋代劉幾仲的餞別宴會上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庚辰八月二十八日,
劉幾仲餞飲東坡。
中觴聞笙簫聲,
杳杳若在云霄間,
抑揚往返,粗中音節(jié)。
徐而察之,則出于雙瓶,
水火相得,自然吟嘯,
蓋食頃乃已。
坐客驚嘆得未曾有,
請作《瓶笙詩》記之。
孤松吟風細泠泠,
獨繭長繅女媧笙。
陋哉石鼎逢彌明,
蚯蚓竅作蒼蠅聲。
瓶中宮商自相賡,
昭文無虧亦無成。
東坡醉熟呼不醒,
但云作勞吾耳鳴。
詩意和賞析:
《瓶笙詩?并引?》描繪了一個餞別宴會的場景。詩中的“瓶笙”指的是瓶中的笙簫聲音。整首詩以蘇軾參加劉幾仲的宴會為背景,通過聽到瓶中笙簫的聲音,引發(fā)了詩人對音樂的感悟和思考。
詩的前半部分描述了笙簫聲的奇妙之處,宛如來自云霄之間,音調(diào)高低起伏,粗獷中帶有一種韻味。這種音樂的美妙使得坐席上的客人們都感到驚嘆,以至于請?zhí)K軾將這一情景寫成《瓶笙詩》。
后半部分詩人以自然界的景物來比喻笙簫聲音的特點。孤松吹拂的風聲細膩悠揚,獨繭所制的細膩纖細的女媧笙。而與之相比,石鼎所發(fā)出的聲音卻刺耳而粗糙,宛如蚯蚓在地洞中蠕動所發(fā)出的蒼蠅聲。瓶中的音樂卻是宮商音相得益彰,昭文的音樂沒有缺陷也沒有成就。最后,詩人以東坡(蘇軾自己的字號)陶醉在音樂中而呼之不醒,但他卻說這只是他的幻覺,實際上只是他耳中的幻聽。
整首詩通過描述瓶中笙簫聲的美妙和與自然界音響的對比,表達了蘇軾對音樂的獨特感受和對藝術(shù)的思考。同時,也展現(xiàn)了詩人對于人生和藝術(shù)的感悟:音樂可以是美妙動聽的,也可以是粗糙刺耳的,而藝術(shù)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詩人在音樂中沉醉,感受到了音樂的美妙和力量,但他也意識到這種美妙只是暫時的,無法永恒存在。
整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和對音樂的感悟的描繪,展現(xiàn)了他對音樂藝術(shù)的熱愛和深刻的思考。通過對瓶中笙簫聲的描寫和比喻,詩人將音樂與自然界相對照,凸顯了音樂的美妙和藝術(shù)的價值。這首詩詞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深邃的意境,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詩人對藝術(shù)追求的思考,展現(xiàn)了蘇軾作為一位文人的情感和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