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蕭關 / 作者:朱慶馀 |
漸見風沙暗,蕭關欲到時。
兒童能探火,婦女解縫旗。
川絕銜魚鷺,林多帶箭麋。
暫來戎馬地,不敢苦吟詩。
|
|
望蕭關解釋: 《望蕭關》是唐代詩人朱慶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漸見風沙暗,
蕭關欲到時。
兒童能探火,
婦女解縫旗。
川絕銜魚鷺,
林多帶箭麋。
暫來戎馬地,
不敢苦吟詩。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對即將到達蕭關的景象的觀察和感受。他看到風沙逐漸遮蔽了視線,意味著他離蕭關越來越近了。在這個時候,年幼的兒童們能夠熟練地生火,婦女們能夠靈巧地解開旗幟上的縫線,預示著他們已經適應了這個邊塞的艱苦環境。河川上已經找不到魚和鷺鳥,森林里卻充滿了帶著箭矢的麋鹿,這是因為在戰亂紛爭的邊境地帶,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作者自己作為一位戎馬之地的游子,暫時來到這里,他不敢苦苦思念家鄉而寫詩吟詠。
賞析:
《望蕭關》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邊塞地區的景象,展現了艱苦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通過對兒童、婦女、魚鷺和麋鹿的描寫,表達了在邊境地帶的人們為了適應惡劣環境所做出的努力和改變。詩人自己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戰亂之地的殘酷和壓力,因此他選擇不在這里苦苦吟詠,而是暫時放下了詩歌創作。
整首詩詞情感真實,言簡意賅,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細微細節的描寫,揭示了邊塞地區人們的艱辛和堅韌。它展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觀察,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自身的感受和心情。這首詩詞具有鮮明的唐代邊塞詩風格,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生活的艱辛和邊塞地區的特殊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