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城道中作 / 作者:蘇軾 |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應愚谷能留柳,可獨衡山解識韓。
|
|
臨城道中作解釋:
《臨城道中作》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逐客何人著眼看,
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應愚谷能留柳,
可獨衡山解識韓。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在臨行的時候,他站在臨城道上遠望,思緒萬千。他看到太行山脈綿延千里,像是為他送行的馬鞍。雖然他尚未能回應愚公谷的邀請留下來,享受柳樹的清涼,但他卻能獨自領悟衡山的壯麗,解讀韓愈的詩篇。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自己的旅行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考。首句以問句的形式引出,詩人詢問站在什么樣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表現出他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離別的感慨。接著,他用太行山脈作為景物描寫,賦予山脈送行的象征意義,表達了他對于遠行的決心和不舍之情。
接下來兩句描述了蘇軾在旅途中的選擇與困惑。他說自己尚未能留在愚公谷,享受柳樹的風涼,暗示了他對于安逸和舒適的向往,但他也意識到自己必須繼續前行。最后一句表達了他對衡山的理解和對韓愈的贊嘆,顯示了他對文學和人文的關注和熱愛。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蘇軾臨行時的復雜情感和對于人生的思考,既有對離別的惋惜,又有對于追求和探索的堅持。這首詩詞通過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生的體驗和境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