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崔峒見寄(一作江湖秋思) / 作者:司空曙 |
趨陪禁掖雁行隨,遷放江潭鶴發垂。
素浪遙疑太液水,青楓忽似萬年枝。
嵩南春遍愁魂夢。
壺口云深隔路岐。
共望漢朝多沛澤,蒼蠅早晚得先知。
|
|
酬崔峒見寄(一作江湖秋思)解釋: 詩詞:《酬崔峒見寄(一作江湖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司空曙
趨陪禁掖雁行隨,
遷放江潭鶴發垂。
素浪遙疑太液水,
青楓忽似萬年枝。
嵩南春遍愁魂夢。
壺口云深隔路岐。
共望漢朝多沛澤,
蒼蠅早晚得先知。
中文譯文:
急忙趕來陪同崔峒進入宮禁之地,像雁群一樣隨行。
遷移到江潭之上,鶴發垂下。
潔白的浪花遠遠地仿佛太液河水,
青色的楓葉突然間好像萬年不衰的枝條。
嵩山南麓的春天無處不充滿憂愁的魂魄和夢境。
壺口的云霧深深地隔斷了道路的分岔口。
我們共同期望著漢朝的盛世充滿著豐富的澤土,
蒼蠅早晚會提前感知到這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司空曙的作品,題目有兩個版本,一是《酬崔峒見寄》,另一個是《江湖秋思》。詩中以崔峒為題材,流露出作者對時代變遷和人生之間的感慨。
首節描寫了忙碌的場景,描述了作者和崔峒一同進入宮禁之地的情景,雁行隨行,暗示著作者受到時代的限制和束縛。
第二節以遷移到江潭為背景,寫出鶴發垂下的景象,表達了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暗示著古人的晚年之感。
接下來的兩句通過素浪和青楓的比喻,表達了時光的長久流逝,暗示著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脆弱。
第四節描寫了嵩山南麓的春天,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愁緒和迷惘,將個人情感與自然景色相結合,增加了詩的抒情色彩。
接著,作者提到壺口的云霧,將自然景觀與人世間的紛擾隔離開來,暗示了作者內心的遠離塵囂的愿望。
最后兩句是對現實的反思,作者以漢朝的盛世為比喻,表達了對時代變遷的期望,但同時又揭示了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命運的無奈。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抒發個人情感和反思時代變遷,展示了唐代詩人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同時也蘊含了對人生無常和命運無常的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