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絕粒僧 / 作者:施肩吾 |
碧洞青蘿不畏深,免將饑渴累禪心。
若期野客來相訪,一室無煙何處尋。
|
|
送絕粒僧解釋: 詩詞《送絕粒僧》是唐代詩人施肩吾所作。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送遠行的僧人
碧洞里的青藤不怕深潭,
免得為饑渴困擾僧心。
只盼望有野外客人來訪問,
一間房無炊煙,不知何處尋找。
詩意:
這首詩以送別遠行的僧人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禪修者的贊美和祝福。詩人描繪了僧人在深山碧洞中獨自修行的情景,稱其為“絕粒僧”。詩中的“絕粒”原意是指不吃五谷雜糧,只以植物的果實為食的僧人,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存在。詩人稱僧人修行的地方為“碧洞”,贊美了這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詩中的“青藤”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延續,它不畏深潭的浸泡和沉沒,也比喻僧人堅定的信仰和修持的決心。
整首詩通過對僧人修行環境的描繪,表達了對禪修者著身心承受的困苦和奉獻的敬意。詩人欣賞僧人能夠抵御饑渴的困擾,將禪心聚焦于超越物質需求和俗世煩惱的境地。詩中的“無炊煙”則意味著僧人的簡樸生活,沒有塵世的紛擾和物質的糾纏。最后的兩句詩則抒發了詩人對僧人的祝愿,期望有其他野外旅行者前來訪問,與絕粒僧一起分享禪修的寧靜和純凈。
賞析:
《送絕粒僧》以簡潔的文字卻蘊含深刻的意境,表達詩人對僧人修行的敬仰和欽佩之情。詩中以自然景物為象征,將僧人修行的境地與自然融合,賦予了詩詞深邃的意義。通過對僧人與自然的互動描繪,傳遞出認識自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寓意。
詩人在描述深山碧洞和青藤時,給人一種清幽宜人的感覺,并隱含著對禪修境地的贊賞和執迷的推崇。整首詩把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把禪修者和自然景物相互聯結起來,展現了一種純凈、寧靜和意識超越的境地。在短短的幾句詩中,詩人以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了禪修者的境地,生動地展示了禪修者的修行精神和追求。
此詩以簡約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禪修者的敬意,通過隱含的自然意象,傳遞了對心靈修行的謳歌。整首詩意境深邃,抒發出對修行者堅守信念、追求內心寧靜的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