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法華寺 / 作者:宋之問 |
薄游京都日,遙羨稽山名。
分刺江海郡,朅來征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誠。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澗深不測,竹房閑且清。
感真六象見,垂兆二鳥鳴。
古今信靈跡,中州莫與京。
林巘永棲業,豈伊佐一生。
浮悟雖已久,事試去來成。
觀念幸相續,庶幾最后明。
|
|
游法華寺解釋: 中文譯文:
薄游京都日,
輕輕游覽京都的日子,
遙羨稽山名。
遠遠望著稽山的名氣。
分刺江海郡,
游歷分刺江海的郡縣,
朅來征素情。
此刻感受著樸實的情感。
松露洗心眷,
松林間散發出迷人清香,
象筵敷念誠。
佛堂中灑滿了虔誠的念誠。
薄云界青嶂,
薄云輕舞在青山峻嶺之間,
皎日鶱朱甍。
陽光照耀在紅色的殿宇上。
苔澗深不測,
青苔覆蓋的山澗深不可測,
竹房閑且清。
竹樓靜謐幽閑。
感真六象見,
感受真實的六根之象,
垂兆二鳥鳴。
垂下來的兆候,有兩只鳥兒鳴叫。
古今信靈跡,
相信古代和現代的神靈跡象,
中州莫與京。
中原任何地方都無法與京都比擬。
林嶙永棲業,
在這片山林中永遠安身立命,
豈伊佐一生。
豈知這是何人生活之所。
浮悟雖已久,
雖然浮躁的覺悟已有很久,
事試去來成。
經歷事情的試煉才能化成成就。
觀念幸相續,
修煉心境的幸運陸續降臨,
庶幾最后明。
期望最后能夠有所領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游覽京都的經歷為線索,表達了對自然景觀和古跡的贊美,同時抒發了對心靈修行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詩人通過游覽稽山以及江海的郡縣,領略了自然山水的壯麗和古跡的莊嚴。詩中描繪的松林、佛堂和竹樓,展現了清幽宜人的景色,傳達了一種寧靜和安詳的心境。
詩人通過感受六根之象和垂鳥鳴的兆候,表達對神靈存在的虔誠和信仰。他認為京都是一個靈性與歷史傳承相結合的地方,與其他地方不可比擬。
最后幾句詩表達了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心靈成長的思考。詩人認為通過經歷事情的考驗,修煉心境,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覺悟和智慧。
整首詩以描繪自然山水、古跡和心靈境界為主線,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入的思考,表達了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和對寧靜、唯美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