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和幸神皋亭應制 / 作者:宋之問 |
清蹕喧黃道,乘輿降紫宸。
霜戈凝曉日,云管發陽春。
臺古全疑漢,林馀半識秦。
宴酣詩布澤,節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險,今依道德淳。
多慚獻嘉頌,空累屬車塵。
|
|
奉和幸神皋亭應制解釋: 中文譯文:
奉和幸神皋亭應制
清淸的行宮響起聲喧囂,乘車行至皇宮的紫宸殿。晨霜凝結在戈矛上,云管吹動著陽春的氣息。臺岳的歷史使人疑惑是否與漢朝有關,林木的繁茂讓人認識到部分與秦朝相應。宴會上暢飲,詩篇抒發贊美,改變原本的規條,推行仁義之道。曾經依靠山河的險阻,現在依附在道德淳厚上。多次感到慚愧,獻上了許多美好贊頌,但卻只是增加了車塵的累贅。
詩意:
這首詩是宋之問奉和幸神皋亭的應制之作,詩中描繪了皇帝乘輿清蹕,降臨紫宸殿,氣象萬千。描述了晨霜凝結在戈矛上,云管吹動著陽春的景象。詩人以此喻典宴會的歡樂氣氛,以及推行仁義之道的美好愿景。
賞析:
該詩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宴會的喧囂氣氛和宴會中的景象,展現了皇帝的威儀和莊重。第二部分強調了皇帝推行仁義之道的決心和堅持道德原則的態度。整首詩既展示了皇帝的光輝形象,又表達了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崇敬之情,贊美皇帝的仁德之舉。
詩中通過描繪冬日的寒冷和春天的溫暖,以及宴會的歡樂與美好愿景,傳達了皇帝的崇高形象和推行仁義之道的決心。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展示了皇帝依靠道德淳厚而非山河險阻的治理之道,并表達了自己的欽佩之情。
整首詩語言簡練、音調優美,通過描繪景物和抒發情感,將皇帝的崇高形象和追求仁義之道的理想展現得淋漓盡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