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筑城二章 / 作者:顧況 |
(筑城,刺臨戎也。
寺人臨戎,以墓磚為城壁。
)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筑城奕奕,于以固敵。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謫。
|
|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筑城二章解釋: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筑城奕奕,于以固敵。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謫。
中文譯文:
筑城嶄新,用來鞏固。
聽我說吧,開啟郊野的墳墓。
死而無知,或許也無所謂;
如果真有意識,只有上帝能夠安慰。
筑城敦實,可以抵御敵人。
聽我說吧,開啟郊野的冢墳。
死而無知,或許也無所謂。
如果真有意識,只有上帝能夠放逐。
詩意和賞析:
《筑城二章》是唐代文人顧況的《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中的兩篇之一,這兩章以筑城為主題,表達了在戰亂時期,寺院士人利用墓磚筑城的思考與感慨。
整首詩以筑城為線索,通過對寺人筑城行為的描述,表達了一種無奈與無可奈何的情感。詩中描繪了城墻的嶄新與堅固,表明了寺人們為了固守而拼盡全力的決心和勇氣。
詩中反復提到死后無知的境況,以及若有知覺,只有上帝能夠給予安慰或放逐,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無常和死亡的無法逃避的思考。墓墓、冢墳則象征著死亡與終結,與城墻形成對比,突顯了人生的矛盾與無常。作者通過對寺人們的筑城行為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的無奈和對歷史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詞語和平仄韻律,表現了顧況對于人生命運的思考和對歷史滄桑的感慨。反應了唐代時期人們在戰亂中的生存狀態,傳達出一種無奈與悲涼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唐代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無助與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