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寺偃松 / 作者:顧況 |
凄凄百卉病,亭亭雙松迥。
直上古寺深,橫拂秋殿冷。
輕響入龜目,片陰棲鶴頂。
山中多好樹,可憐無比并。
|
|
蕭寺偃松解釋: 《蕭寺偃松》是唐代詩人顧況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凄凄慘淡的景色:百草凋謝,兩棵獨立的松樹高聳入云,直插古剎深處,從寺廟射出古殿的一片陰影。
詩中的“凄凄百卉病”形容了景象的凄清,花草的凋謝,猶如人們徘徊在生命的盡頭,快速的消磨著。而“亭亭雙松迥”則描繪了兩棵挺拔的松樹,高大而孤獨地矗立在空曠的山間。
松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具有堅韌、剛烈、不屈不撓的品質。這兩棵松樹直插古寺深處,象征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宗教信仰的堅持。它們矗立在秋殿上方,橫拂出一片深沉的陰影,給人一種冷寂的感覺。
詩中還有“輕響入龜目,片陰棲鶴頂”的描繪。龜目指的是寺廟的門扇,而“輕響”則是松樹的枝葉被風吹動的聲音。松樹的陰影也是鶴的棲息之地。這些細節描寫增添了詩中的意境,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古剎深山、清涼幽靜的環境中。
最后兩句“山中多好樹,可憐無比并”表達了詩人對山中眾多樹木的憐惜之情,也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環境中異軍特起的松樹的崇拜和喜愛。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色中的松樹、寺廟和陰影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無常和對堅持信仰的向往。詩中運用了凄涼的描寫手法,展現出一種深沉、幽靜的美感,使人們沉思在這片寧靜而寂寞的山林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