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子規(一本題上有攝山二字) / 作者:顧況 |
棲霞山中子規鳥,口邊血出啼不了。
山僧后夜初出定,聞似不聞山月曉。
|
|
聽子規(一本題上有攝山二字)解釋: 《聽子規(一本題上有攝山二字)》是唐代詩人顧況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棲霞山中,有一只子規鳥,
它的嘴邊流出鮮血,卻無法啼鳴。
山中的僧人在深夜初露身影,
聽到的聲音仿佛聽不見山上的月光。
詩意:
這首詩詞以棲霞山中的子規鳥為主題,通過描繪子規鳥的血口而不能啼鳴,以及山中僧人在夜晚出來時聽不到山上的月光聲音,表達了一種無聲無息的寂靜和孤寂的感覺。詩中透露出一種幽深的意境,寓意生命的脆弱和無奈,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和隔閡。
賞析:
1.對象描寫:詩中的子規鳥成為了整首詩的核心形象,它嘴邊的鮮血和無法啼鳴的情景,增加了詩詞的神秘和哀婉之感。
2.對比手法:詩中使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子規鳥的無聲啼哭和僧人聽不到山上的月光聲音之間的對比,突出了寂靜和孤寂的氛圍。
3.自然意象:棲霞山作為詩中的背景,象征著寧靜和幽深。子規鳥和山月則象征著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美好,同時也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和隔閡。
4.感情抒發:詩詞中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情感,通過對生命脆弱和無奈的描繪,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世界的感慨。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描繪了一種幽深的山林情境,通過對自然界中的子規鳥和山月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脆弱和孤寂的思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和隔閡。這首詩詞給人以深思和感慨,體現了唐代詩歌的典型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