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卓 / 作者:蘇軾 |
公業平時勸用儒,諸公何事起相圖。
只言天下無健者,豈信車中有布乎。
|
|
董卓解釋:
《董卓》是蘇軾的一首詩,它描述了當時政治腐敗和社會困境的景象。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董卓》
公業平時勸用儒,
諸公何事起相圖。
只言天下無健者,
豈信車中有布乎。
中文譯文:
公業平時勸用儒,
諸公何事起相圖。
只言天下無健者,
豈信車中有布乎。
詩意:
這首詩以董卓為題材,董卓是東漢末年的權臣,以其專橫殘暴、貪婪著稱。詩人蘇軾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當時政治腐敗和社會困境的擔憂和不滿。
賞析:
首先,詩的開頭提到了“公業平時勸用儒”,表明蘇軾認為政府應該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追求公平正義。然而,接下來他問道:“諸公何事起相圖”,暗示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們卻追逐私利,爭相圖謀權位,而非為國家和民眾做出貢獻。
詩的下半部分,“只言天下無健者,豈信車中有布乎”,表達了蘇軾對當時政治體制的質疑。他認為,那些權力者們口口聲聲說天下沒有正直的人才,而自己卻不相信有真正的賢才存在,這種說法是虛偽的。
整首詩通過對董卓的形象描繪,批判了當時政治的黑暗面和社會的不公正。蘇軾以犀利的語言和反諷的手法,表達了對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的譴責,同時也表達了對正直和公正的向往。這首詩具有強烈的批判意味,反映了蘇軾對社會和政治現狀的關切和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