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姚氏三瑞堂(姚氏世以孝稱) / 作者:蘇軾 |
君不見董邵南,隱居行義孝且慈。
天公亦恐無人知,故令雞狗相哺兒,又令韓老為作詩。
爾來三百年,名與淮水東南馳。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時有。
楓橋三瑞皆目見,天意宛在虞鰥后。
惟有此詩非昔人,君更往求無價手。
|
|
蘇州姚氏三瑞堂(姚氏世以孝稱)解釋:
《蘇州姚氏三瑞堂(姚氏世以孝稱)》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描述了姚氏家族的孝行事跡和他們所建的三瑞堂,以及對于孝道的贊揚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君不見董邵南,
隱居行義孝且慈。
天公亦恐無人知,
故令雞狗相哺兒,
又令韓老為作詩。
爾來三百年,
名與淮水東南馳。
此人世不乏,
此事亦時有。
楓橋三瑞皆目見,
天意宛在虞鰥后。
惟有此詩非昔人,
君更往求無價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蘇州姚氏家族為背景,表達了對孝道的贊揚和思考。詩人首先提到了董邵南,他是一個隱居的人,以行善、孝順和慈悲而聞名。然而,天公(上天)也擔心沒有人知道他的好行為,因此讓雞和狗一起喂養他的孩子,還讓韓老為他作詩。這表明天意也認可董邵南的孝行。
接著,詩人提到姚氏家族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他們的名聲傳遍了東南的淮水地區。這個家族的人世代都有孝行之舉,這種事例也時有發生。
詩的最后兩句提到了楓橋和三瑞堂,楓橋是蘇州的一座古橋,而三瑞堂是姚氏家族所建的廟堂。姚氏家族的孝行事跡就像楓橋上的三個瑞獸一樣,人人都能看到。這里提到的虞鰥是古代的孝子,天意似乎就宛如虞鰥的后代一樣,賜予了姚氏家族孝道得以傳承的機會。
最后一句詩中,詩人表示這首詩并非自己所作,而是希望他人能夠以無價的手(即無價之物)去尋找此詩。
這首詩以敘述的方式,贊美了姚氏家族的孝行事跡,強調了孝道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天意與孝道的關系。通過描繪具體的人物和場景,詩人將孝道的價值傳遞給讀者,讓人們對孝行抱有敬意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