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詩品 / 作者:司空圖 |
匪神之靈,匪機之微,如將白云,清風與歸。
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少有道契,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其聲愈稀。
|
|
二十四詩品解釋: 詩詞:《二十四詩品》
朝代:唐代
作者:司空圖
匪神之靈,匪機之微,
如將白云,清風與歸。
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少有道契,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其聲愈稀。
中文譯文:
不是神靈的靈動,也不是機巧的微妙,
如同白云和清風,歸于自然。
雖然遠引而至,但接近時已不復存在。
少有共鳴,最終與世俗背離。
山中的亂石和茂密的樹木,綠苔上灑下芳香的陽光。
誦讀它、思考它,它的聲音變得越來越稀薄。
詩意和賞析:
《二十四詩品》是唐代詩人司空圖的作品,表達了一種對詩文創作精神的思考與反思。
詩中通過對神靈和機巧的比喻,表達了詩詞創作的特質。詩人認為優秀的詩詞應當具備神靈般的靈動和機巧的微妙,如同白云和清風一樣自然而來。然而,盡管遠引而至,當我們接近時,這種靈動已經無法捕捉到,這意味著詩詞的美妙是短暫的、難以捉摸的。
詩人進一步提到,與詩詞的美妙相比,人們對其欣賞和理解的共鳴卻很少,最終詩詞也會與世俗背離。這是對現實世界對詩詞的冷漠和忽視的反思,也是詩人對于創作的追求和自我堅持的態度。
最后,詩人描繪了亂山喬木和碧苔芳暉的景象,表現了自然界的美麗和詩意的存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詩詞的欣賞和誦讀逐漸減少,詩詞的聲音也變得愈發稀薄。這是對詩詞在社會中日益邊緣化的悲嘆,也是對傳統文化逐漸失傳的憂慮。
《二十四詩品》通過對詩詞創作精神的思考,表達了對于詩詞美妙與共鳴的追求、對于世俗的反思以及對于傳統文化的憂慮。它呼吁人們珍惜和傳承詩詞的美麗,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內心對于創作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