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途中 / 作者:吳融 |
一棹歸何處,蒼茫落照昏。
無人應失路,有樹始知春。
湖岸春耕廢,江城戰鼓喧。
儒冠解相誤,學劍盡乘軒。
|
|
途中解釋: 《途中》是唐代吳融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旅行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在途中所見所感。
中文譯文:
一只船槳將我帶到了何處呢,
蒼茫的夕陽使人迷離。
沒有人應答我失去的方向,
直到看見春天之時才開始有了樹木。
湖岸上春耕已廢棄,
江城里戰鼓震耳欲聾。
儒冠被拆下戴上相誤,
修習劍術的乘坐馬車離開。
詩意與賞析:
《途中》通過畫面感極強的描寫,展現了旅途中的一種孤單和迷失感。詩中描寫了一個人漂泊在無邊無際的湖泊中,尋找著歸途的方向,夕陽下的蒼茫使人感到迷離和茫然。詩人通過描寫一棹歸何處、無人應失路的情景,表達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獨和迷惘。
與此同時,詩人又描寫了一些對比鮮明的景象,比如湖岸已廢棄的春耕和江城里喧鬧的戰鼓。這些景象烘托出詩人的孤獨和迷失,湖岸上的荒蕪與江城的繁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后兩句詩所表達的是一種學子離開儒冠,學劍而去的情景。這種場景與之前描寫的孤寂和迷失不謀而合,暗示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對傳統價值觀的反思。
總的來說,詩詞《途中》通過獨特的描寫手法,以旅行為引子,表達了詩人在旅途中的孤獨和對世俗的思考。詩意深遠,給人以思考和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