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州安西門 / 作者:吳融 |
安西門外徹安西,一百年前斷鼓鼙。
犬解人歌曾入唱,馬稱龍子幾來嘶。
自從遼水煙塵起,更到涂山道路迷。
今日登臨須下淚,行人無個草萋萋。
|
|
岐州安西門解釋: 《岐州安西門》是唐代詩人吳融創作的一首詩,描繪了唐代時岐州安西門外的景象和人們的苦難生活。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岐州的安西門關外一片愁云慘淡,
已有一百年前弦鼓聲斷絕。
山上的犬兒曾經唱歌,
馬兒曾經被稱為龍子幾度嘶鳴。
自從遼水上升煙塵,蔓延到遍地難辨的山道,
如今登上城樓心生淚,行人不停走過草原。
詩意: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繪了唐代時岐州安西門的凄涼景象。詩中提到的安西門是岐州城的一扇城門,而岐州又位于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詩中描繪的一百年前斷鼓鼙,犬解人歌,馬稱龍子等景象,表達了當時岐州曾經的繁榮與歡樂,而現在已經一片荒涼的景象。詩人還通過遼水煙塵上升、道路迷亂的描述,表達了這個地方被戰爭摧毀后的凄涼與困苦。最后,詩人登上城樓,看到草原上行人匆匆,內心扼著淚水,感嘆當時的榮光已經消失,只剩下無邊無際的苦難。
賞析:
《岐州安西門》以簡潔而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過去繁榮景象的懷念,以及對當前苦難生活的感慨。詩中通過對有聲之地的描繪,使讀者感受到了安西門外歷史的厚重與悲涼,也讓讀者對過去的輝煌和現實的困境產生了共鳴。詩人的語言樸實而真摯,給人以深深的思考與觸動。整首詩以史實為基礎,通過對岐州安西門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變遷與人們的遭遇,給人以沉重的壓力與深入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