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嵩山 / 作者:吳融 |
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樓百尺獨登看。
高凌鳥外青冥窄,翠落人間白晝寒。
不覺衡陽遮雁過,如何鐘阜斗龍盤。
始知萬歲聲長在,只待東巡動玉鸞。
|
|
望嵩山解釋: 《望嵩山》
離聲遙自振山寒,
山靈如在掌中管。
紫鸞臨修光軟翼,
碧落才知鳳尾冠。
若待萬歲頻動聽,
還須東巡西訪寒。
這首詩詞是唐代吳融創(chuàng)作的《望嵩山》。詩人以嵩山為背景,表達了對山峰的景色和壯麗景象的贊美,同時也表達了對皇帝的忠誠和期待。
詩中通過直接描寫和比喻的手法,展示了嵩山的壯麗景色。嵩山36峰高聳俊秀,仿佛冠冕一般屹立,樓臺聳蹊,凌空而起。從樓臺上俯瞰嵩山群峰,獨立于眾峰之間,目睹著鳥兒高飛越過青青的山間天空,感受著蒼茫的虛無。嵩山高聳入云,濃密的翠綠蒼茫間,潔白的云霧遮掩了山腰,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猶如一幅畫卷。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對皇帝的忠誠和期待。嵩山作為歷代皇帝巡游的重要地點,被詩人視為“鐘阜斗龍盤”的地方,每當皇帝巡游時,萬歲聲在這里響徹。然而,此時卻只能等待著皇帝東巡,期待著他的騎馬疾馳擾擾白云,引來美麗的鸞鳳。
整首詩以嵩山和皇帝為主題,通過描繪嵩山的壯麗景色和表達對皇帝的忠誠和期待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對皇帝的執(zhí)著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