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陳拾遺贈竹簪 / 作者:張九齡 |
與君嘗此志,因物復知心。
遺我龍鐘節(jié),非無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華豈所任。
為君安首飾,懷此代兼金。
|
|
答陳拾遺贈竹簪解釋: 中文譯文:
回答陳拾遺送來的竹簪
與你曾有相同的志向,因為物品而更了解你的心意
你送給我一個龍鐘的節(jié)令,不是沒有玳瑁制作的簪子
靜謐素雅的簪子最適合彼此珍重,雕琢華麗的簪子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擔當
作為給你的安全裝飾,我將珍藏這份代表與金子同樣貴重的情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九齡寫給陳拾遺回答他送來竹簪的一首詩。詩人表達了對陳拾遺的感激之情,并對這份禮物進行了贊美和賞析。
詩中的“與君嘗此志,因物復知心”表達了與陳拾遺有相同理想和志向的,因為送來的物品而更能明白對方的心意。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認可和贊同陳拾遺所追求的價值觀和目標。
“遺我龍鐘節(jié),非無玳瑁簪”是描述詩人得到的禮物,用來形容簪子的華麗和珍貴。龍鐘節(jié)象征高貴,而非無玳瑁簪說明簪子的材質也是珍貴的。
接下來的兩句“幽素宜相重,雕華豈所任”表達了詩人認為素雅而不張揚的簪子更適合雙方珍重,華麗而雕琢的簪子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和駕馭的。
最后兩句“為君安首飾,懷此代兼金”表達了詩人將這份禮物當作一種裝飾品,代表了對陳拾遺深深的情感并視之如黃金一樣珍貴。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對陳拾遺的友情以及對禮物的重視之情。
整首詩流暢明快,語言簡潔,表達了詩人對陳拾遺的感激之情和對送來的竹簪的贊美,同時也表達了將這份禮物視作情感的代表并予以珍藏的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