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 / 作者:張九齡 |
秦帝始求仙,驪山何遽卜。
中年既無效,茲地所宜復。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無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龍斗入函谷。
國為項籍屠,君同華元戮。
始掘既由楚,終焚乃因牧。
上宰議揚賢,中阿感桓速。
一聞過秦論,載懷空杼軸。
|
|
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解釋: 中文譯文:
與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
秦帝最初求仙,驪山何以筮卜。中年已無效果,此地正適合復興。
勞役如雷奔,珍奇之物也都蓄養著。貧苦的人們無處寄托生命,與貴族爭奪赭色衣裳。
人們怨恨神明也生氣,身死后宗族就會滅亡。土地崩塌,天下失控,龍與斗爭進入函谷。
國家被項羽屠殺,君主和華元一同慘遭屠戮。最初的發掘是出于楚國人,最終的焚毀則是被牧民所為。
首相議論揚賢能,庶民感慨桓朗之速。一旦聽到過秦朝的興亡論述,心中懷有滯后的深深憂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秦始皇陵的建造和后來的毀滅,以及人們對于權力和命運的反思。在詩中,張九齡以凄涼的語言展現了秦帝尋求長生不老和死后的安寧,但最終卻只得到了短暫的統治和無盡的怨恨。詩中通過描述勞役和珍奇之物的積蓄,暗示了統治者對于人民勞力和貢獻的無視和剝削。而最后的焚毀則預示了命運的無常和國家的興衰輪回。
詩中使用了反諷的手法,表達了對于暴政和權力斗爭的無奈和悲哀。通過描繪秦始皇陵的興建和覆滅,詩人表達了對于權力的追求和欲望,以及權力的脆弱和短暫的無常。詩中反思了統治者的行為,對于勞動者的剝削以及對于社會的破壞。最后,詩人指出了社會的改革和發展的必要性,批評了當時的政治家對于賢能的無視和忽略。
整首詩以凄涼的語調和悲痛的情感描繪了秦始皇陵的崛起和衰落,以及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通過對于歷史的反思和對于權力的思考,詩人通過該首詩詞傳達了人類生命的無常和社會的變遷,并呼吁人們對于權力和爭斗的反思,以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