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美人愁鏡其二 / 作者:李白 |
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
燭我金縷之羅衣。
時將紅袖拂明月。
為惜普照之余暉。
影中金鵲飛不滅。
臺下青鸞思獨絕。
藁砧一別若箭弦。
去有日。
來無年。
狂風(fēng)吹卻妾心斷。
玉箸并墮菱花前。
|
|
代美人愁鏡其二解釋:
《代美人愁鏡其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
燭我金縷之羅衣。
時將紅袖拂明月。
為惜普照之余暉。
影中金鵲飛不滅。
臺下青鸞思獨絕。
藁砧一別若箭弦。
去有日。來無年。
狂風(fēng)吹卻妾心斷。
玉箸并墮菱花前。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美人贈送給李白一面盤龍寶鏡,并配以一件金縷羅衣。詩中通過描繪美人拂去紅袖遮擋明亮的月光,表達了她對月光的珍惜。詩人在鏡中看到金鵲飛翔的影子,而在底下的臺子上,青鸞卻思念得孤獨絕望。藁砧一別,猶如箭弦離弦的速度,離去的日子如同沒有年份一般。狂風(fēng)吹散了美人的心思,她的玉箸也掉落在菱花前。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景物描寫和比喻手法,表達了愛情的離別和思念之情。美人贈送的盤龍寶鏡象征著美麗和神秘,金縷羅衣代表著貴族的身份和品位。詩中的明月象征著愛情和美好,美人拂去紅袖,表達了對美好時刻的珍惜和惜別之情。金鵲和青鸞分別代表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和思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藁砧一別若箭弦,形容離別的痛苦和迅速,而去有日、來無年的描述則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思念的長久。最后,狂風(fēng)吹散了美人的心思,玉箸墮落在菱花前,象征著愛情的破碎和離散。
這首詩詞的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通過景物的描寫和象征的運用,將人物情感與自然景物相互映襯,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示了李白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對情感的細(xì)膩表達,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了離別與思念的情感沖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