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工部挽歌三首 / 作者:張說 |
錦帳為郎日,金門待詔時。
楊宮先上賦,柏殿幾連詩。
瞬息琴歌斷,凄涼簫挽悲。
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師。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從。
城臨丹闕近,山望白云重。
會葬知元伯,看碑識蔡邕。
無由接神理,揮涕向青松。
常時好賓客,永日對弦歌。
是日歸泉下,傷心無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處鳥來過。
碑石生苔蘚,榮名豈復多。
|
|
李工部挽歌三首解釋: 詩詞原文:
錦帳為郎日,金門待詔時。
楊宮先上賦,柏殿幾連詩。
瞬息琴歌斷,凄涼簫挽悲。
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師。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從。
城臨丹闕近,山望白云重。
會葬知元伯,看碑識蔡邕。
無由接神理,揮涕向青松。
常時好賓客,永日對弦歌。
是日歸泉下,傷心無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處鳥來過。
碑石生苔蘚,榮名豈復多。
中文譯文:
絲繡的帳幕為你低垂,諳熟的門前等候著詔書的時刻。
楊宮們都先為你寫賦,柏殿里幾次才連而成詩。
琴聲歌聲忽然間斷,悲涼的簫聲拖曳悲傷。
難過地回望著霸陵邊,眺望著京師的方向。
居住在西陵上的宅子,平生的雄心壯志一直不滅。
城樓就在緊臨著丹闕,山峰遠眺白云重疊。
參加葬禮認識元伯,看碑上認識蔡邕。
不能與神明交流,只能向青松揮淚。
平時喜歡賓客相伴,整天陪著弦歌。
就在這一天歸入泉下,心痛無可奈何。
墓庭的人已散去,祭祀之地有鳥來經過。
碑石上生長著青苔,榮耀的名字豈會再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張說創作的一首挽歌,可以看作是對逝者的思念和悼念之作。詩中以巧妙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已逝的工部尚書李郎的懷念和對逝去時光的感慨。詩歌描繪了逝者生前的官職高貴和風光事業,以及他的才華和對詩文的鐘愛。然而現在逝者已去,琴聲和歌聲都戛然而止,留下凄涼的簫聲和悲傷的回憶。作者回顧逝者生前的榮耀與墓地所在的寂靜,體現了時光流轉和人事消逝的無情。詩中深情的描寫和悲傷的情緒,以及對友人的思念和友情的渴望,展示了作者對逝者的痛苦失落和對歲月無情的感慨。整首詩詞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一種凄涼的情懷,令人感嘆人生的短暫和離別的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