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 作者:李白 |
王公希代寶。
棄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
殯宮已秋草。
悲來欲脫劍。
掛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雖未摧。
一生淚盡丹陽道。
|
|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解釋:
詩詞:《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王公希代寶。
棄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
殯宮已秋草。
悲來欲脫劍。
掛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雖未摧。
一生淚盡丹陽道。
中文譯文:
王公是珍貴的后代寶貝。
他過早地離世了。
哀悼他的死不足以表達悲傷。
他的殯宮早已長滿秋草。
悲痛之中,他想拔出劍來。
他想把劍掛在哪個樹枝上好呢?
雖然他的哭聲傳向茅山,但未能動搖它。
他的一生淚水已經流盡在丹陽道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表達了對王炎早逝的哀悼和悲痛之情。詩中的王公被描述為珍貴的后代寶貝,他的死卻來得太早,讓人惋惜。詩人認為吊死他的方式無法真正表達自己內心的哀傷之情。殯宮中已經長滿了秋草,這象征著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詩人自己深感悲痛,想要拔劍以示哀悼,但又不知道將劍掛在哪個樹枝上才合適。他的哭聲傳向了茅山,這是一個傳說中的山岳,但即使他的哭泣傳遍山林,也未能撼動它,這反映了王炎的死對于世界的冷漠。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一生中淚水已經流盡在丹陽道上,丹陽道可能代表了詩人生命中的旅程和經歷。
這首詩詞以悲痛的情感貫穿始終,通過對王炎早逝的描寫,表達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詩人的哀悼和無奈之情在詩中得以傳達,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對于生死和時間流逝的思考。整首詩以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展示了李白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生命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