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義里舍冬暮自貽 / 作者:鄭谷 |
幽居不稱在長安,溝淺浮春岸雪殘。
板屋漸移方帶野,水車新入夜添寒。
名如有分終須立,道若離心豈易寬。
滿眼塵埃馳騖去,獨尋煙竹剪漁竿。
|
|
宣義里舍冬暮自貽解釋: 《宣義里舍冬暮自貽》是唐代詩人鄭谷創作的一首詩。詩人以自負之情,表達了幽居的寂寞和對名利的看透,同時也抒發了對自然與自由生活的向往。
詩中描繪了詩人幽居在宣義里的冬天景象。詩人稱自己的居所“不稱在長安”,因為長安風光繁華,而自己卻住在幽靜的宣義里,與人疏遠。詩人看到淺淺的溝渠旁,殘留著春天后的殘雪,映襯著寧靜而孤獨的冬景。
接下來,詩人提到自己的舍宅慢慢移動到了郊外的野地。這句表達了詩人逐漸遠離繁華,追求自由和簡樸的意愿。與之相伴的是水車,它從夜晚進入,給冬夜帶來了更多的寒冷。這一描寫也與詩人所處的幽居生活相契合,強調了孤獨和寒冷。
詩人接著提到了名利與道德的思考。他認為名分雖然是必需的,但終究是命中注定的,最終會自然得到。而道德修養則更為困難,需要擺脫對名利的追逐,追尋內心的真實和自由。
最后兩句,詩人表達了對繁忙世界的疲倦和對清靜自然的渴望。他目送著塵埃飛揚的人們匆忙地離去,而他獨自尋找煙竹和剪漁竿,追逐內心真實與自然的美好。
這首詩通過描繪冬天的幽靜景色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抒發了詩人對名利的看透和對自然與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時,詩人也對人生的悲歡離合、名與利的追求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整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內心深處對自由、寧靜和困境的感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