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塔寺(并引) / 作者:蘇軾 |
世傳王播《飯后鐘》詩,蓋揚州石塔寺事也。
相傳如此,戲作此詩。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
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為三百年,記憶作此訕。
齋廚養若人,無益只遺患。
乃知飯后鐘,阇黎蓋具眼。
|
|
石塔寺(并引)解釋:
《石塔寺(并引)》是蘇軾的一首詩詞,內容涉及到王播的《飯后鐘》和揚州石塔寺的事情。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
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為三百年,記憶作此訕。
齋廚養若人,無益只遺患。
乃知飯后鐘,阇黎蓋具眼。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戲謔性質的作品,以玩笑的口吻描繪了揚州石塔寺的情景。據傳說,王播在寫完《飯后鐘》之后,石塔寺的僧人們將鐘聲當作飯的聲音來聽,這引發了蘇軾的聯想和創作。
賞析:
這首詩詞以幽默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石塔寺僧人的戲謔。詩中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僧人們饑餓的狀態的描繪。作者說自己的眼睛因為饑餓而眩暈,詩意中也透露出他對食物的渴望。
接下來,蘇軾諷刺地表示,盡管僧人們明明知道鐘聲是鐘聲,燈火是燈火,卻將鐘聲誤解為飯的聲音。這里體現了僧人們迷信和心理上的一種幻覺,以及他們對食物的極度渴望。
詩的后半部分提到了山僧異漂母,表示即使只有一莞(一種小量食物),也可以供養給這些饑餓的僧人。作者進一步諷刺說,為什么這種錯誤的理解和行為能夠持續三百年之久,并將這種記憶定格為一種譏諷。
最后兩句詩提到了齋廚養若人,指的是僧人們誤把鐘聲當作飯的聲音,但這種行為并沒有任何益處,只是留下了遺患。最后一句提到了阇黎蓋具眼,阇黎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具眼指的是他具有智慧和洞察力。這句話暗示著作者對僧人們的愚昧和迷信的批評。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一種戲謔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石塔寺僧人迷信行為的嘲諷和對他們追求食物的批評。通過夸張和幽默的描寫,詩詞展現了蘇軾的機智和諷刺的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