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城道中作(并引) / 作者:蘇軾 |
予初赴中山,連日風埃,未嘗了了見太行也。
今將適嶺表,頗以是為恨。
過臨城、內(nèi)丘,天氣忽清徹,西望太行,草木可數(shù),岡巒北走,崖谷秀杰。
忽悟嘆曰:吾南遷其速返乎,退之衡山之祥也。
書以付邁,使志之。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應(yīng)愚谷能留柳,可獨衡山解識韓。
|
|
臨城道中作(并引)解釋:
《臨城道中作(并引)》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初次前往中山,一連幾日都被風塵所困擾,始終未能清楚地看到太行山。如今我即將前往嶺表,心中頗感遺憾。經(jīng)過臨城和內(nèi)丘,天空突然變得清澈,向西眺望太行山,草木可數(shù),連綿的山巒向北延伸,峭壁和山谷交相輝映。我突然恍然大悟,嘆道:“我急于南遷,何不迅速返回,停留在衡山,享受它的祥和?”我寫下這些文字交給邁,以表達我的志向。追隨我的客人們,有誰能真正留心觀看,太行山千里送別我的征鞍。愚谷尚未領(lǐng)略到我的才華,只有衡山能解讀我寫的韓愈的詩意。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旅途中的作品,描述了他初次前往中山的經(jīng)歷和對太行山的遺憾之情。他在途中突然意識到自己急于南遷,而未能停留在衡山,享受那里的寧靜與祥和。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表達內(nèi)心感悟,蘇軾表達了對所做選擇的思考和反思。
賞析: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旅途中的心境和對自身選擇的思考。詩中以太行山為背景,通過描寫山川景色和天氣變化,表達了蘇軾內(nèi)心的感悟和情緒變化。他在途中突然意識到自己過于急于南遷,對未能停留在衡山感到遺憾,暗示了對于旅途中的選擇和人生抉擇的思考。整首詩以風景描寫為主,通過景物的變化和作者的情感起伏,展示了蘇軾細膩的情感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最后兩句中,蘇軾提到了自己的詩作,通過提及韓愈和衡山,暗示了自己的才華和對于自己作品的自信。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自然景觀的美麗,又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是蘇軾詩歌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