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鵲 / 作者:李嶠 |
不分荊山抵,甘從石印飛。
危巢畏風急,繞樹覺星稀。
喜逐行人至,愁隨織女歸。
倘游明鏡里,朝夕動光輝。
|
|
鵲解釋: 《鵲》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鵲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自己的情感體驗。
中文譯文:
鵲鳥不分荊山抵,
它甘愿從石鐘飛。
它的巢穴畏懼風的急速,
圍繞樹木感受星光的稀落。
它喜歡追隨行人的歸來,
卻在我們失落時歸去。
如果我們能在明鏡中遨游,
我們會在朝夕中發現光輝。
詩意:
詩人通過描繪鵲鳥的形象,比喻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體驗和情感。鵲鳥甘愿飛翔,無畏困難,尋找光明和自由。詩人觀察到鵲鳥從巢穴到樹上的飛翔,感受到了它對風的畏懼和對星光的追求。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歷著喜怒哀樂,善惡榮辱。當我們快樂時,有人與我們同樂;當我們憂愁時,卻往往獨自承受。如果我們能超越現實,用心靈進行追尋,我們將會發現內心的光輝。
賞析:
本詩通過自然意象鵲鳥,將詩人自身情感抒發和對人生現實的思考融入其中。詩人通過描繪鵲鳥的形象,以及鵲鳥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表達了對于自由和快樂的追求。同時,詩人也意識到了人類情感的復雜性,當歡樂時有人相伴,當憂愁時往往孤獨自受。然而,詩人鼓勵我們通過超越現實,用內心的力量來面對生活。最后一句“倘游明鏡里,朝夕動光輝”呼應了詩的開始,通過明鏡的比喻,引發讀者對于超然境界和自我認知的思考。整首詩音韻和諧,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內心光輝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