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鶴吟留鐘山覺海 / 作者:蘇軾 |
白鶴聲可憐,紅鶴聲可惡。
白鶴招不來,紅鶴揮不去。
長松受穢死,乃以紅鶴故。
北山道人曰:吾何為而喜?
惡者自惡,吾何為而怒?
去自去耳,吾何駛而追?
來自來耳,吾何妨而拒?
吾豈厭喧而求靜?吾豈好丹而非素?
汝謂松死,吾無依焉,吾方舍陰而坐露。
|
|
白鶴吟留鐘山覺海解釋:
《白鶴吟留鐘山覺海》是蘇軾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白鶴的聲音令人憐憫,紅鶴的聲音令人憎惡。
白鶴無法招來,紅鶴無法趕走。
長松因為受到污染而死去,原因是紅鶴的緣故。
北山的道士說:我為什么要高興?
惡人自有惡報,我為什么要生氣?
離開的自然離開,我為什么要追逐?
來的自然來,我為什么要拒絕?
豈非我厭倦喧囂而追求寧靜?
豈非我喜歡樸實而不喜華麗?
你說松樹已死,我沒有依托,我正舍棄陰暗而坐在露水上。
詩意:
《白鶴吟留鐘山覺海》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于人世間的種種煩惱和紛擾的反思和回應。白鶴和紅鶴在詩中象征著善惡之間的對立,白鶴代表善良、仁愛,紅鶴則代表邪惡、惡劣。蘇軾通過描繪白鶴和紅鶴的聲音無法相互影響,以及長松因受到污染而死去的情景,表達了對善惡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世俗之惡的憎惡。
而北山的道士則給出了一種解脫之道。他表明自己不為惡人的惡行而憤怒,也不為離開的事物而追逐,不為來到的事物而拒絕,他追求的是寧靜和樸實,超越了物質和世俗的追求。他對于松樹的死亡沒有依托的描述,也表達了自己已經超越了世俗的束縛,不再為外在的環境而困擾,而是坐在露水上,擁抱自然的真實和樸素。
賞析:
《白鶴吟留鐘山覺海》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蘇軾對于人世善惡對立的思考和對紛繁世事的超脫。通過白鶴和紅鶴的對比,以及長松的死亡,蘇軾揭示了人世間存在的善惡不同和紛擾之源。
而北山的道士則給出了一種解脫之道,他拒絕被外界的喧鬧和世俗所困擾,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樸實。他的言辭中透露出對于世俗追求的厭倦,對于樸素和自然的喜愛,展現了一種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境界。
整首詩詞以簡潔凝練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于人世間善惡之辯、對于追求寧靜和樸實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蘇軾個人追求內心自由和境界超越的心境。這首詩詞通過對鶴和松樹的象征意義的運用,以及北山道人的話語,傳達出超脫紛繁世事、追求內心寧靜和樸素的主題。它呈現了一種超越物質欲望和世俗追求,追尋內心自由和真實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