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堂 / 作者:蘇軾 |
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筋尚宛然。
雙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
忽驚華構依巖出,乞與佳名到處傳。
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
|
|
柏堂解釋:
《柏堂》是蘇軾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道人手種幾生前,
鶴骨龍筋尚宛然。
雙干一先神物化,
九朝三見太平年。
忽驚華構依巖出,
乞與佳名到處傳。
此柏未枯君記取,
灰心聊伴小乘禪。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道人栽種的柏樹,它生長了幾百年,雖然經歷了歲月的風雨,但仍然保持著生機。柏樹的干枝形似鶴的骨骼和龍的筋脈,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它的生長與神奇的變化使人們感到驚訝,九朝之間三次見證了太平盛世的到來。柏樹突然從華麗的建筑物中依巖而出,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紛紛希望給它取一個美好的名字,并讓這個名字廣為傳頌。作者希望將這柏樹的存在記錄下來,以此來慰藉自己的焦慮和煩憂,與小乘禪修作伴。
賞析:
《柏堂》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和表達方式展示了他對自然萬物的敏感和審美。詩中的柏樹被賦予了神奇的生命力和象征意義,它代表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延續。蘇軾通過描繪柏樹的生長和特征,表達了對歷史變遷和時代變化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的柏樹不僅僅是一棵樹,它象征著歷史中那些經歷過磨難卻仍然堅持不懈的人們,以及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柏樹的突然出現,讓人們感到震驚和驚奇,也意味著美好和希望的到來。詩中的九朝三見太平年,暗示了歷史上經歷戰亂之后的太平盛世,表達了對和平與繁榮的向往和期待。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內心的矛盾和無奈。他希望把這棵柏樹的存在記錄下來,以此來安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困擾。詩中的灰心一詞,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無奈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與小乘禪相伴,意味著通過修行和內心的寧靜來面對現實的困擾。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描繪柏樹的生長和特征,表達了對歷史變遷、時代變化以及美好未來的思考和向往,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