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和劉柴桑 / 作者:蘇軾 |
萬劫互起滅,百年一踟躇。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
稍理蘭桂叢,盡平狐兔墟。
黃櫞出舊枿,紫茗抽新畬。
我本早衰人,不謂老更劬。
邦君助畚鍤,鄰里通有無。
竹屋從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飽便終日,高眠忘百須,無妻老相如。
|
|
和陶和劉柴桑解釋:
《和陶和劉柴桑》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萬劫互起滅,百年一踟躇。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
稍理蘭桂叢,盡平狐兔墟。
黃櫞出舊枿,紫茗抽新畬。
我本早衰人,不謂老更劬。
邦君助畚鍤,鄰里通有無。
竹屋從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飽便終日,高眠忘百須,無妻老相如。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在晚年的心境和生活態度。下面是對詩詞的詩意和賞析的解讀:
詩中的第一句“萬劫互起滅,百年一踟躇”用來形容時間的流轉和人生的短暫。萬劫是指極長的時間,起滅表示時間的循環不息;百年一踟躇意味著人生只有很短暫的時間可以猶豫和遲疑。通過這兩句,蘇軾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和對生命短暫性的思考。
接下來的幾句“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描述了蘇軾四十年的流離失所和現在找到了一個新的居所。他以喜悅的心情看待這個世界,認為天地之間無論是哪一個地方,只要有一方存在,就足以成為他的家。
詩的后半部分“稍理蘭桂叢,盡平狐兔墟。黃櫞出舊枿,紫茗抽新畬。”是在描繪蘇軾修整花木和種植茶葉的情景。蘭桂是指花草樹木,平狐兔墟表示山野平地;黃櫞和紫茗則分別指柑橘和茶葉。這些描寫表達了蘇軾對田園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他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最后幾句“我本早衰人,不謂老更劬。邦君助畚鍤,鄰里通有無。竹屋從低深,山窗自明疏。一飽便終日,高眠忘百須,無妻老相如。”表達了蘇軾對自身年老體衰的接受和對平凡生活的滿足。他感激鄰里的幫助和友誼,住在竹屋中,通過山窗可以看到明亮而稀疏的景色。他認為一餐飽足就可以度過一整天,高高興興地睡眠,忘卻百般繁雜的事務。最后一句“無妻老相如”可能是蘇軾自嘲,表示自己沒有妻子陪伴,像古代著名的文學家相如一樣,獨自度過晚年。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晚年的心態和生活態度。他通過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表達了對生活的珍惜和對時間的把握。他以喜悅和滿足的心情看待自己的居所和田園生活,表達了對自然之美和平凡生活的向往。詩中融入了對鄰里友誼和幫助的感激之情,以及對簡樸生活的認同。整首詩詞透露出一種豁達和淡泊的心境,展示了蘇軾晚年的心態和生活哲學。
|
|